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广泛焦虑症30例

发表时间:2012-12-07  浏览次数:1077次

作者                作者单位

魏春燕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近年来随着儿童及青少年学习负担的加重、生活环境的改变,有些父母、学校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许多中小学生存在着不少心理问题,焦虑症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2003年长沙市对小学生的焦虑情绪障碍的调查发现,焦虑症的患病率为5.66 %[1],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儿童及青少年的心身健康。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广泛焦虑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基本资料

30例患儿均来自2006年1月至2010年4月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10~16岁,平均(12.9±1.87)岁;病程6月至5年,平均(19.67±15.29)月。

1.2 诊断标准

30例患儿均符合CCMD3儿童广泛焦虑症诊断标准[2]。

(1) 发病于18岁以前,病程6月以上。

(2) 以烦躁不安、整日紧张、无法放松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2项:①易激惹,常发脾气,好哭闹;②注意力难以集中,自觉脑子里一片空白;③担心学业失败或交友受到拒绝;④感到易疲倦、精疲力竭;⑤肌肉紧张;⑥食欲不振,恶心或其他躯体不适;⑦睡眠紊乱。

(3) 焦虑与担心出现在2种以上的场合、活动或环境。

(4) 明知焦虑不好,但无法自控。年龄10~16岁,病程>6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7分,并符合中医辨证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型。

心脾两虚型分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2部分。躯体症状包括(1)心悸、乏力;(2)纳差、腹胀或便溏;(3)舌质淡,舌边尖有齿痕,舌苔薄;(4)脉细弱。精神症状包括(1)精神不振、多思多虑;(2)失眠多梦、易醒或多寐;(3)健忘;(4)胆怯、惊恐不安、附体妄想。

肝肾阴虚型躯体症状包括(1)五心烦热、盗汗、心悸或耳鸣;(2)腰酸腿软、遗精、月经不调;(3)舌质红或舌尖红,少苔或剥苔;(4)脉细数或沉细。精神症状包括(1)情绪不稳、烦躁、易怒、惊恐、悲泣;(2)虚烦不眠、多梦;(3)健忘多疑;(4)肢体抖动、抽搐或强迫行为。证型的确定需具备躯体症状、精神症状各2条以上[3]。

2 治疗方法

采用小剂量丁螺环酮,初始剂量每日5 mg ,最大剂量为每日35 mg,平均每日20 mg。或氯硝西泮,10岁或体质量30 kg以下儿童,起始量每日0.2 mg,最大剂量每日1.5 mg,平均每日0.4 mg; 10岁以上或体质量超过30 kg患儿起始剂量每日0.5 mg,最大剂量每日8 mg,平均每日4 mg。配合中药神宁合剂,药物由太子参9 g、黄芪9 g、焦白术6 g、当归5 g、生龙骨15 g、生牡蛎15 g、珍珠母15 g、茯苓6 g、柴胡5 g、酸枣仁9 g、远志5 g、甘草5 g等组成,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25 mL,4周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拟定的4级标准[4] (治愈、显效、进步及无效)进行临床疗效评定,HAMA[5]减分率(减分率=

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75 %为痊愈,

50 %~75 %为显效;25 %~49 %为进步,<25 %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

30例患者经1~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9例,显效10例,进步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33 %。

3.3 不良反应

以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5]评定药物不良反应。30例患者中2例出现嗜睡,2例出现胃肠道反应,但不影响日常生活,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

4 讨论

儿童广泛焦虑症是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过分焦虑、担心、害怕,并伴有行为、躯体、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异常。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涉及遗传因素、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应激因素及其行为抑制气质等。对其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多维治疗方案。对于儿童广泛焦虑症的药物治疗,西药主要把5HT再摄取抑制剂作为一线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作为二线药物,苯二氮卓药物也对其有效。但这些药物普遍存在着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大、可引起药源性疾患、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等问题。

中医学将此病归属于情志病的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脏腑虚弱或气机失常,五脏气血阴阳不和,脑神不利所致。通过我院长期观察发现儿童广泛焦虑症中医证型以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多见,故采用神宁合剂治疗。方中以太子参、黄芪、白术作为主药补脾益气,当归补血养肝,柴胡疏肝解郁,远志交通心肾、宁心定志,茯苓、酸枣仁、合欢皮养心安神,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重镇安神、补益肝肾。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养心、补益肝肾、镇静安神之功效。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了临床疗效,降低了西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林雁,尹素云,王凯,等.长沙市小学生焦虑现状调查[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3):332.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8.

[3]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精神病专业委员会.神经症的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10):615.

[4]祖沂.临床精神药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217.

[5]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34-137,198-20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