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左氧氟沙星和含氧氟沙星的治疗方案对单耐药肺结核病治疗效果对比
发表时间:2014-06-16 浏览次数:1150次
我国肺结核病的患者数并不少,而在肺结核病治疗过程中,耐抗结核药的菌株有所增加,据统计在我国耐多药率超过6%。为了更好的治疗肺结核病,在肺结核治疗方案中可加入喹诺酮类药物,本文观察左氧氟沙星方案和氧氟沙星治疗方案治疗单耐药肺结核病的临床效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单耐药肺结核病患者共50例,上述患者均符合肺结核病诊断标准,所选患者均为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痰培养显示阳性,且患者经药物敏感试验后提示对异烟肼表现耐药。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2~71岁,平均(44.1±7.8)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24~68岁,平均(45.6±6.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给予以下治疗方案:前3个月分别给予利福平,0.6 g,1次/d;吡嗪酰胺,1.5 g,1次/d;链霉素,0.75 g,1次/d;乙胺丁醇,1.0 g,1次/d;左氧氟沙星,0.4 g,1次/d。而后6个月给予利福平,0.6 g,1次/d;吡嗪酰胺,1.5 g,1次/d;乙胺丁醇,1.0 g,1次/d;左氧氟沙星,0.4 g,1次/d。对照组患者给予以下治疗方案:前3个月给予利福平,0.6 g,1次/d;吡嗪酰胺,1.5 g,1次/d;链霉素,0.75 g,1次/d;乙胺丁醇,1.0 g,1次/d;氧氟沙星,0.6 g,1次/d。而后6个月给予利福平,0.6 g,1次/d;吡嗪酰胺,1.5 g,1次/d;乙胺丁醇,1.0 g,1次/d;氧氟沙星,0.6 g,1次/d。1.3观察指标:治疗过程中详细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在住院期间观察患者一般情况改善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根据不良反应具体情况给予正确处理。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10 d使呼吸道症状和结核中毒症状改善情况。在用药前对患者实施痰涂片检查、结核菌培养和药敏实验,患者在治疗的第2个月结束、第5个月结束及第8个月结束时收集患者清晨痰液和夜间痰液,进行痰涂片检查。
1.4统计学处理:对两组患者所得的症状改善情况、痰涂片检查结果等相关数据在统计学软件SPSS14.0下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10 d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组患者中治疗10 d时患者呼吸道和结核中毒症状改善明显患者共13例,所占比例为52.0%;对照组患者中治疗10 d时患者呼吸道和结核中毒症状改善明显患者共7例,所占比例为28.0%;观察组治疗10 d呼吸道和结核中毒症状改善明显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末、5个月末、8个月末时痰转阴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2个月末时痰转阴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5个月末时痰转阴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8个月末时痰转阴所占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目前来说,我国肺结核病的患者数有上升趋势,所以抗肺结核的治疗不能放松,但是在抗结核药应用过程中,耐药肺结核病例也不断增加,成为抗结核治疗中的重点之一。而在耐药肺结核病的治疗方案中,二线抗结核药有所应用[1-3]。左氧氟沙星和氧氟沙星均为喹诺酮类药物,二者都能够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DNA旋转酶从而影响结核分枝杆菌的DNA复制[4]。在本文中,观察组患者给予含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观察组治疗10 d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2个月末、5个月末时痰转阴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所以含有左氧氟沙星方案的抗肺结核病治疗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改善,并且在较短时间内患者痰转阴率高,进一步说明了含左氧氟沙星的化疗方案在治疗单耐药肺结核病的临床效果优于含氧氟沙星方案,前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在用药开始就能够更好抑制结核分支杆菌,疗效显著。
4参考文献
[1]张会民,张联英,吕广波,等.涂阳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结核感染和患病情况调查[J].河北医药,2011,33(20):3152.
[2]朱路平,罗君,李喜.利福喷丁与利福平在治疗肺结核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8):146.
[3]周美兰,陈梓,王坚杰,等.武汉市涂阳肺结核患者耐药率及耐药谱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3,35(2):97.
[4]肖和平.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10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