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包块诊断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4-06-27  浏览次数:1991次

乳腺包块是女性的常见病,其治疗效果取决于早期的检测和诊断。通过分析42例疑有乳腺包块的女性患者的高频彩超检查,探讨高频彩超对乳腺包块的诊断价值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6月~2012年6月对42例疑有乳腺包块的女性患者进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受检者年龄20~70岁,平均45岁。

1.2 方法:使用东芝APLIO-8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探头频率7.5~10 MHz。患者取平卧位,暴露双乳,双手置于头上,探头直接接触乳腺,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连续检查整个乳腺。检出包块后,观察包块边界、大小、内部回声等。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包块的血流,测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等。最后常规扫查双侧腋窝淋巴结。 1.3 血流分级:根据Adler等人用半定量法将包块内的血流信号依次分为4个等级:0级:包块内未发现血流信号;Ⅰ级:少量血流信号,可见1~3个点状血流;Ⅱ级:中量血流信号,可见一条主要血管,其长度超过肿块的半径;Ⅲ级:丰富血流信号,可见 4条以上血管,或血管相连通交织成网状。

2 结果

4 2 例疑有乳腺包块的女性患者中, 有3 5 例检出乳腺包块,7例超声图像未见异常。35例乳腺包块中,27例超声提示为良性包块,其中10例考虑为乳腺增生结节,11例考虑为乳腺纤维腺瘤,6例考虑为乳腺囊肿;8例提示乳腺癌。经病理证实有27例为良性包块,超声检出率为100%,其中12例为乳腺增生结节,9例乳腺腺瘤,6例乳腺囊肿,2例乳腺增生误诊为乳腺腺瘤。乳腺癌7例,有1例结核病灶误诊为乳腺癌,其中乳头状导管癌5例,髓样癌2例。27例乳腺包块可检出血流信号,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彩色血流的检出率为77%。良性包块血流分级多为0~1级,Vmax 10~25 cm/s之间,阻力指数RI<0.7。恶性包块中的血流分级以Ⅰ~Ⅲ级为主,Vmax >20 cm/s,RI值约>0.70。

3 讨论

乳腺常见的良性肿块以乳腺纤维瘤较多见,超声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晰,被膜完整,光滑,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内部回声均匀,部分内部可见粗大钙化回声,多呈散在分布;可有侧方声影,探头加压多有变形现象;乳腺增生症又称乳腺结构不良,是乳腺实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地增生与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临床表现为乳房胀痛月经前加重月经后缓解,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块,既非肿瘤也非炎性反应[1]。乳腺增生症有多种分型,其中实性肿块型容易与其他包块混淆,超声图像主要表现为腺体组织结构紊乱,内部可见单个或数个低回声区,边界欠清晰,无完整包膜回声。乳腺囊肿也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超声主要表现为:乳腺组织内可见形态规则的囊性回声,边界清,包膜完整,内部回声为无声,后方回声增强。良性肿块中的血流信号检出率低,多数为无血流型,少数可见星点状血流,多出现在包块的周边;血流以0~1级为主,Vmax< 25 cm/s,RI多小于0.70。乳腺癌的超声主要表现为:包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边缘呈“角征”、“毛刺样”,内部回声减低或呈混合回声,部分肿块后方回声衰减,病灶内可见砂粒样钙化,多呈簇状分布。恶性包块纵横比>1。淋巴结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腋窝淋巴结圆形肿大,内部呈低回声,髓质强回声结构破坏、消失,内部和周边可见丰富血流信号。淋巴结的转移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及早发现淋巴结转移,对临床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本文6例乳腺癌病例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本组恶性包块中的血流以Ⅰ~Ⅲ级为主,Vmax> 20 cm/s,RI值约>0.70[2]。不同性质的乳腺包块声像图存在一定的交叉或重叠现象,本组1例结核病灶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与恶性肿块极为类似,误诊为乳腺癌,所以乳腺包块的超声诊断必须以二维声像图为基础,叠加彩色多普勒超声,提高乳腺肿块的诊断率。对于不典型病例,超声结合临床表现、钼靶、活检等措施,减少误诊,为临床提供更可靠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4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53.

[2] 张晋熙,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22.

[收稿日期:2014-03-15 编校:苏建东]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