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中风病人高血压认知与教育程度相关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11  浏览次数:469次

      作者:王江陵  作者单位: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关键词】 高血压,中风,认知

      70%的中风由高血压引起[1],60%中风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但3/4的高血压中风患者血压没有得到充分控制[3]。据估计,伴高血压病的中风患者中有45%是由于血压控制不佳所致[4]。有研究表明,降低血压可以使中风减少38%[5],但患者往往低估了高血压病的风险,特别是在他们目前无症状和对可疑症状缺乏直接认识时。以往的研究表明,只有少数处于中风高危因素的患者或可能中风的患者才关注自身的高危因素[6-7]。评估的因素较多,其中社会经济地位是一个独立的指标,而教育水平高低与高血压认知度密切关联。本研究调查了我院近5年来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缺血性中风的高血压病患者对高血压及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以探明患者社会经济地位是否与高血压的认知有关。

      1 调查方法与工具

      2004年3月-2009年3月在本院体检保健中心体检、CT或MRI 明确诊断的中风患者1250例,发放高血压认知评估表。其中868(70%)有高血压病史,121名患者因为受教育水平不明被排除,其余747例中,591人(68%)完成了高血压认知问卷调查。选择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标,将患者分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调查与教育程度有关的血管危险因素。

      应用SPSS软件11.0,连续数据给出均数;分类数据给出数和百分比;二进制和分类数据通过联列表和χ2统计分析;评估社会经济地位对认知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依据年龄和性别调整;P<0.05被认为是有统计学意义;初中被用作Logistic回归模型分类参考;HosmerLemeshow试验被用来评估模型拟合度;P>0.1表明模型拟合。

      2 资料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591名高血压患者中,女性331人(44%),男性260名(56%),相对于整个高血压人群,无性别分布差异。平均年龄为69岁(标准差12岁;中位数70 ;范围60~78 )。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比例分别为5%、26%、50%、10%和9%;中风类型分类:TIA/小中风37%,大中风63%。其中女性受教育水平较低(P<0.001)。在各不同教育组间本试验年龄或事件的严重性没有差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轻度中风与重度中风之间)。糖尿病患病率、吸烟、高血脂/中风史或冠状动脉疾病也无差异(表1)。

      2.2 对高血压认知度

      对高血压认知和了解评估结果见表2。77名患者的知道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但该认知与受教育水平相关。只有30%的人认为自己存在高度中风危险,34%认为自己有患心肌梗死的危险。47%的高血压患者知道在收缩压应低于140 mmHg上限,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中只有20%这样认为(P<0.05)。全部群体对最大耐受舒张压的认识相同,81%的患者认为是在90 mmHg或以下。53%的患者至少每周控制1次血压,而47%仅每月或更长时间控制1次。与其他组相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病人测量血压频率显著降低(P<0.05)。76%的患者有血压计,但只有63%的人使用。表1 与教育程度有关的血管危险因素(%)

      文盲(n=31)小学(n=151)初中(n=294)高中(n=60)大学 (n=55)P糖尿病39283118200.11吸烟2620222070.13高胆固醇血症58575447600.61中风史13211710150.4冠状动脉疾病23342520220.14表2 对高血压作为中风的危险因素的认知度与受教育的程度的关系

      对高血压可能导致的其他后果认识,如心肌梗死、肾病、周围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与受教育程度显著相关。64%患者知道心肌梗死,11%的患者了解周围血管疾病。在非药物降低血压方法的选择上,不同教育水平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育水平越高,主动身体锻炼,减少盐、热量摄入,缓解压力的病人可能越多(17%~54%),37%~66%患者肯定会采取有利于减轻高血压的生活方式。

      3 讨论

      在我国有高血压病史脑卒中患者关注和了解高血压的程度还不够理想,虽然77%表示了解高血压可以增加中风风险,实际上只有30%认为自己的风险会增加,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患者承认有高血压病史并接受高血压是中风的危险因素的观点,却忽视了本身的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认知水平明显低于国外报道。卡莱尔等[8]人调查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现43%的高血压患者都知道自己的风险,萨姆沙等人[6]调查1261例有中风的危险的患者,发现41%的人都知道高血压。

      教育程度显著影响着高血压作为中风的危险因素认识。高血压群体中受教育水平稳定增加,从没有受过基本学校教育患者的54%,到具有大学学历患者的89%。但讽刺的是,整个高血压群体中人们对中风和心肌梗死风险增加的认知却在降低。由于受过高等教育的患者更多知道中风和高血压的关系,这意味着他们也更多时候否认自身也有此风险。虽然我们是第一次单独进行“了解”和“认识”的调查,但结果表明二者不一定相互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一半的患者能够说出最高可以耐受的收缩压(或低于),这似乎是不可思议,但这符合2005年在美国的一项调查,只有49%的患者可以说出这一血压值[9]。对高血压病并发症的质疑发现了另一个不足:分别是心肌梗死知晓率64%,肾病知晓率20%,而周围血管疾病及视网膜病变只达到11%和16%。在最近的一份关于美国老年人对高血压并发症的认识的调查报告中显示: 86%的人承认有心脏病,49%的人承认有肾功能衰竭,这显然是较低的[10]。同样这一结果在不同的受教育组中有高度显着性差异。

      非药物治疗方案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已被推荐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控制高血压的措施[11]。减肥可以降低血压5~20 mmHg/10 kg[12],减少钠摄入量(2~8 mmHg)[13]和有规律的锻炼(4~9 mmHg)[14]均对降低血压起一定的作用。但这些治疗方法的知晓率也只有约50%,例外的是第4种选择-松弛疗法,只有17%的患者熟悉。在不同受教育组中也有明显的差异。对遵守这些生活方式的转变连续性调查表明,了解程度越多不一定做的越好; 根据受教育程度水平得出唯一具有统计意义的是减少盐摄入量,然而所有受教育人群中最多40%的患者选择其他三种方式。

      总之,高血压病患者对认识和了解高血压/并发症和非药物的方式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将他们的认识充分转化为实践。对风险预知是促进行为的改变的关键因素,患者如果预知一些不良事件的高风险则更有可能采取预防性措施以减少风险[7], 对患者来说,这意味着提供个性化的危险反馈意见,可有效地提高那些低估自身患中风患者对中风危险因素的早期认识[15]。

      我们的研究结果不仅指出提高人们对增加脑血管疾病风险的认识是很需要的,而且也需要不断提高他们对个人风险的认识。由于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对患者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将所有高血压病患者得脑血管病的风险减少40%。

      【参考文献】

      [1]Bronner LL,Kanter DS,Manson JE.Primary prevention of stroke[J].N Engl J Med,1995,333(21):1 392-1 400.

      [2]Moulin T,Tatu L,Crepin Leblond T,et al.The Besancon Stroke Registry:an acute stroke registry of 2500 consecutive patients[J].Eur Neurol,1997,38(1):10-20.

      [3]Luepker RV,Arnett DK,Jacobs DR Jr,et al.Trends in blood pressure,hypertension control and stroke mortality:the Minnesota Heart Survey[J].Am J Med,2006,119(1):42-49.

      [4]Li C,Engstrem G,Hedblad B,et al.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risk of stroke:a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Stroke,2005,36(4):725-730.

      [5]Chalmers J.Global impact of stroke.[J].Heart Dis,2000,2(2):s13-17.Review.

      [6]Samsa G,Cohen S,Goldstein L,et al.Knowledge of risk among patients at increased risk for stroke[J].Stroke,1997,28(5):916-921.

      [7]Kreuter MW,Strecher VJ.Changing inaccurate perceptions of health risk: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trial[J].Health Psychol,1995,14(1): 56-63.

      [8]Carroll C,Hobart J,Fox C,et al.Stroke in Devon:knowledge was good,but action was poor[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4,75(4):567-571.

      [9]Cheng S,Lichtman JH,Amatruda JM,et al.Knowledge of blood pressure levels and target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USA[J].J Hum Hypertens,2005,19(10):769-774.

      [10]Egan BM,Lackland DT,Cutler NE.Awareness,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f older Americans about high blood pressure[J].Arch Intern Med,2003,163(6):681-687.

      [11]Williams B,Poulter NR,Brown MJ,et al.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report of the fourth working party of the British Hypertension Society,2004BHS IV[J].J Hum Hypertens,2004,18(3):139-185.

      [12]He J,Whelton PK,Appel LJ,et al.Longterm effects of weight loss and dietary sodium reduction on incidence of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0,35(2):544-549.

      [13]Sacks FM,Svetkey LP,Vollmer WM,et al.Effects on blood pressure on reduced dietary sodium and the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ASH) diet[J].N Engl J Med,2001,344(1):3-10.

      [14]Whelton SP,Chin A,Xin X,et al.Effect of aerobic exercise on blood pressure: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Ann Intern Med,2002,136(7):493-503.

      [15]Burke V,Beilin LJ,Cutt HE,et al.Effects of a lifestyle programme o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and drug dosage in treated hypertensive patient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Hypertens,2005,23(6):1 241-1 249.

    ↑上一篇: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动脉压迫器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测定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