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灯盏花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选择素家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1-08-19  浏览次数:415次

      作者:黄健莹,梁健健,王敏健,邓穗德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鹤洞分院 内科 ,广东 广州 510380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血清中可溶性选择素家族在静脉滴注灯盏花素后的变化规律。方法 观察34例ACS患者发病1周内选择素家族的变化规律及静脉滴注灯盏花素后的变化情况。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8例,随机分为灯盏花素组(灯盏花素+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组,两组各17例。结果 ACS早期患者P选择素血清浓度在发病24 h左右达高峰,L、E选择素在发病6 h左右升至最高水平,病情好转后选择素家族血清浓度逐渐下降;灯盏花素组与常规治疗组患者血清中P、L、E选择素水平的变化规律相似。两组比较,灯盏花素组P、L、E选择素虽比常规治疗组低,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血清中可溶性选择素家族水平随病情而变化,常规治疗加灯盏花素注射液短期治疗后选择素家族没有进一步降低,提示灯盏花素可能主要不是通过抑制选择素而发挥其抗ACS的作用。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灯盏花素,选择素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s, ACS) 是由于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闭塞引起心肌缺血或坏死,临床以心前区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合征。ACS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关,而与斑块的稳定性以及继发血栓形成密切相关[1,2]。炎症是ACS 发病的重要促发因素,现已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存在黏附分子的活化和表达增多 [3]。选择素类的主要作用是在感染及其他炎症反应过程中,通过与相应配体结合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壁接触,使白细胞在血管壁上缓慢滚动,最终导致白细胞在炎症反应区域集中,造成相关组织的病理损伤。灯盏花素具有活血化淤、消炎止痛等功效,临床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报道较多[4,5,6],但一般仅限于对临床症状、心电图、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等方面的观察。灯盏花素在ACS早期能否具有降低有关炎症因子,减少心肌组织急性损伤的作用,目前未见报道。本文通过测定34例ACS患者在发病1周内黏附分子选择素家族的动态变化,观察灯盏花素对选择素家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5年4月~2007年6月我院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住院患者,患者均有阵发性或持续性心绞痛发作,并经心电图、肌钙蛋白、血清酶学等检查确诊,诊断符合1979年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除外各种感染、恶性肿瘤,、组织损伤、结缔组织病及严重肝肾疾病,无严重高血压和糖尿病。4周内没有使用降脂药、解热镇痛药、激素等抗炎药。入选病例34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8例。随机分为两组:灯盏花素组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64.3±5.4)岁,其中AMI 5例,UAP 12例。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加入灯盏花素50 mg静脉滴注,连续7 d;并进行扩冠(硝酸甘油、欣康等)、止痛、对症等常规治疗。调脂药物用阿托伐他汀40 mg/d。常规治疗组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65.1±4.7)岁,其中AMI 4例,UAP 13例,只作常规治疗。两组病情、病程、年龄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标本留取和测定

      入选患者在入院即时及用药后6 h、12 h、18 h、24 h、第3天、第7天分别采空腹静脉血5 mL,置于普通试管中,3 000 r/min高速离心10 min,分离血清,保存于-20 ℃冰箱待测。选择素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严格按药盒说明书操作测定。酶免试剂盒由上海森雄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处理

      试验数据以±s表示,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选择素家族血清浓度的变化

      灯盏花素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P选择素水平在发病后明显升高,并在24 h左右达高峰,治疗后逐渐下降,结果见表1;两组患者L、E选择素在发病6 h左右升至最高水平,病情好转后逐渐下降。灯盏花素组患者血清中P、L、E选择素水平均比常规治疗组稍有下降,但两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 0.05)。

      2.2 临床副作用

      使用灯盏花素静脉滴注的患者没有出现明显副作用。

      3 讨 论

      灯盏花素是从灯盏花中提取的黄酮类活性成分,具有增加组织血液灌注量、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近年来的临床报道较多,但相对应的基础研究较少,药理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黏附分子选择素根据表达部位不同分为P、L、E选择素3种,炎症时各种黏附分子介导循环白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聚集、黏附及跨壁迁移,参与ACS的发生和发展。当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刺激和血小板活化时,P选择素在血小板及内皮细胞表面的表达明显增多,参与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起始黏附。L选择素介导血流中中性粒细胞的捕获,使白细胞与内皮细胞表面产生稳固黏附并滚动,最终迁移到间质形成浸润。在人体血管中,E选择素参与单核细胞、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聚集[7]。近年来研究发现,ACS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斑块破裂以及炎症加速所致[8]。本文结果显示,ACS早期选择素家族水平从患者发病到好转有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其中P选择素血清浓度在发病24 h左右达高峰,L、E选择素在发病6 h左右升至最高水平,提示选择素家族在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时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本实验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在静滴灯盏花素注射液的ACS患者中,血清选择素家族水平未出现进一步地下降,提示灯盏花素在ACS早期的抗炎作用不太明显,也可能其抗ACS作用与抑制选择素家族水平无直接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贾军,何作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0,8(1):45-47.

      [2]CHRISTOPHE D,WILLIAM W,ANNIE M,et al.Pathology of unstable plaque: correlation with the clinical severity of acute coronary sysdromes[J]. J Am Coll Cardiol,1997,30:694-702.

      [3]LIAO J K. Endothelium an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Clin Chem,1998,44:1700-1808.

      [4]孙武,孙永良,孙莉. 灯盏花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0例[J]. 医学导报,2000,19(3):229.

      [5]于红伟,赵亮,曹茂荣.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9):68.

      [6]杨永华,朱伟荣,朱建秀. 灯盏花素治疗血瘀型冠心病30例临床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2003,1(3)141-142.

      [7]HUANG J, CHOUDHRI T F, WINFREE C J, et al. Post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selectin expression mediates tissue injury in murine stroke[J].Stroke,2000,31(12):3047-3053.

      [8]AUKRUST P,MULLER F,UELAND T,et al.Enhanced levels of soluble and membranebound CD40 ligand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possible reflection of T lymphocyte and plate let involvemen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ctue coronary syndrome [J].Circulation,1999,106:614-620.

    ↑上一篇:以环肺静脉消融为基础分步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下一篇:老年心力衰竭的强化治疗效果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