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浅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几种少见临床表现

    发表时间:2011-08-25  浏览次数:458次

      作者:张伦笃  作者单位: 湖南汨罗,汨罗市人民医院

      【关键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少见临床表现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医务工作人员所熟知。但亦有一些少见的,与治疗效果,甚至和预后相关。本文仅对其中三项进行探讨。

      1濒危饥饿感的警示百姓中流传一种说法,一般患者在死亡之前,有“回光反照”的现象。我们在临床中注意到,肺心病患者死亡前常述诉突发、未名的饥饿感。这种诉述一般发生在患者死亡前2~3 h内。笔者曾做过统计,自己在临床中,曾遇这种死亡的113例中,主动(不加提醒、暗示)说“饿得很”的有11例,被提醒或暗示而承认有饥饿感的8例,两者共计19例,其发生率在16.81%。这19例有一些共同的体征,如发绀明显,肺内哮鸣音多,且广泛,并兼有明显的心衰。对其中13例即刻做二氧化碳结合率测定,均高于50 mmol/h。神志尚清楚出现的饥饿感,显然是与胃肠蠕动亢进相关联的。而这种亢进,是否与呼吸衰竭,特别是胃肠部严重淤血、缺氧引致的消化道功能紊乱有关呢,这个问题目前尚无法弄清。但这种饥饿感却提示我们,患者濒危,死亡大约就在此后2~3 h。我们将它作为肺心病患者濒危的一个有力指征,并同时尽可能地改善患者的通气,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并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结合率。我们因此使7例患者渡过了这一时期,最终病情好转。

      2发作性的重度发绀我们在临床中注意到,肺心病患者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就是在治疗过程中,在间歇低流量给氧的过程中,嘴唇红润,一般情况尚好的一些患者,在突然咳嗽、气喘之后不到1 min内,嘴唇及甲床皆重度发绀,虽加大给氧量,仍无缓解作用。这种患者的咳嗽一般是发作性剧咳,2~3 min/次,咳中加喘。听诊满肺哮鸣音。呼气延长明显,长达1~2 s。同时心率可高达110~130次/min。患者呈明显的急性病容,端坐,濒死状惊恐。对这种状态的急症治疗,我们的经验是用地塞米松2.5~5 mg静脉推注,疗效最为肯定。在推注1 min内可能得到迅速缓解。此一临床表现,笔者收治的434例肺心病患者中见到3例,其发生率约在0.69%。我们曾对其中3例进行了发作前后二氧化碳结合率的测定。发作后的二氧化碳结合率,平均要比发作前的高出14.37 mmol/h。这种患者的特点,一是病程长,平均23.3年;二是病变范围广,在X线胸片上,病变范围几乎涵达全肺。这种患者的急性临床表现,其病理解剖特点可能与“约30%的患者中,出现扩张的交通支,可产生动——静脉分流”有关[1]。即在支气管、毛细支气管高度、突发的痉挛基础上。肺动脉向肺静脉的分流加剧,从而发作性、突发性的重度发绀。另一种解释,可能系剧咳时,大管径气道内,一团分泌物堵塞了该处气道。且成为一临时性活瓣,气体可在剧咳中部分经活瓣排出,但吸气时,富含氧气的空气却无法进入肺内、肺泡内,由此发生重度发绀。上述两种解释,后一种可能,更接近实际情况。因为,在加用地塞米松静脉推注后,扩张的交通支,可产生动——静脉分流的机制,并不能缓解、减少。要防止这一现象出现,紧急解除这种重度发绀状态,一则如上述,用地塞米松静脉推注;二则应迅速做痰块湿化的处理。

      3洛贝林与沙星类药在肺心病中,肺性脑病的治疗里,静脉滴注呼吸中枢兴奋剂,强调用尼可刹米,并尽可能不用洛贝林。这是因为,洛贝林兼有兴奋大脑皮层,使患者烦躁不安,产生不舒服的感觉的副作用。也同时影响了对烦躁型肺性脑病疗效的观察。笔者在给肺性脑病患者治疗中,若选用沙星类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样会产生和用洛贝林几乎一样的副作用。药物手册上是这么说沙星类药物的“中枢反应:头痛、头晕并可致精神症状”[2]。什么样的精神症状,手册上并未详述。但我们在临床中早已发现,一般患者用沙星类药,多有致烦躁、致失眠的副作用。可见,在烦躁型肺性脑病中用沙星类药物,肯定会干扰对其治疗效果的判断。而且,沙星类药物中大多在输液中,不与其他药物相配伍,通常只能单独滴注。而肺心患者,用药总量虽受限制,但配合药物较多。这就妨碍了其他药物的滴注。因此在本病中,特别是烦躁型有肺性脑病患者中,此类药最好不要用。(致谢:本文承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内科吴鄂生教授指正。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302.

      2陈孝治.新编实用药物手册.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58.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合并严重鼻出血
    ↓下一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伴肥胖的关系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