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伴肥胖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1-08-25 浏览次数:485次
作者:宋津晓,李芳,张采红,容春莉,赵英,郑金 作者单位:河北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河北 石家庄
【摘要】目的 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HincⅡ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伴肥胖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测定86例EH患者和120例正常对照者的LDLR基因型。结果 LDLR分CC、CT、TT 3种基因型。EH组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EH组具有C等位基因者(CC基因型+CT基因型)体重指数(BMI)及腰围(WC)高于TT基因型者(P<0.05)。结论 LDLR基因多态性可能与EH伴肥胖相关。
【关键词】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原发性高血压;肥胖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ncⅡ polymorphsim of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LDLR) gene and 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 with obesity. Methods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method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genotypes of LDLR gene in 86 cases with EH and 120 unrelated healthy individuals. Results LDLR included three genotypes (CC,TT and CT). The frequency of C allele in EH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s ( P<0.05). The body mass index (BMI)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WC) of C allele carrier (CC+C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T genotype in EH group (P<0.05).Conclusions LDLR gene polymorphism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EH accompanied obesity.
【Key words】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LDLR);Gene;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Obesity
近年有关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的报道多围绕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LDLR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肥胖及血脂的研究尚少〔1〕。该基因HincⅡ酶切位点位于LDLR基因外显子12中,为第1 773位碱基T被C替代而形成。有此酶切位点为C等位基因,无此酶切位点为T等位基因。LDLR基因中两条染色体均存在此酶切位点称CC型纯合子,均缺失此酶切位点称TT型纯合子,一条染色体存在此酶切位点,而另一条染色体缺失称杂合子(CT 型)。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LDLR基因型在石家庄地区汉族人群高血压患者及健康对照间的分布,探讨 LDLR基因HincⅡ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EH)伴肥胖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心脏中心及老年病科2005年10月~12月住院患者86例组成EH组,男45例,女41例,年龄60~83(平均61.6±7.9)岁。EH的诊断符合1999年WHO/ISH 规定的标准,排除各种继发因素及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病等。对照组120例,男62例,女58例,年龄62~80(平均62.1±9.6)岁,来源于我院门诊体检者,均无高血压家族史,排除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内分泌等影响脂质代谢的疾病。所有入选者均来自无血缘关系的石家庄地区汉族人。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腰围(WC)、血脂、血糖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标本采集与血脂测定
受试者空腹12 h,抽取肘静脉血5 ml,2% EDTA 1∶9抗凝,分离血浆测定血脂、血糖,提取白细胞-70℃冰冻保存用于测定LDLR基因型。脱去鞋帽,只穿内衣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取站立位,两脚分开25~30 cm,测量水平位髂前上嵴与第12肋下缘连线中点周径为WC。氧化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磷钨酸酶沉淀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酶法测定血糖。
1.3 基因型测定
1.3.1 PCR扩增
经典法分离提取基因组DNA,PCR引物参照文献〔1〕,序列为:正链 5′TCTCCTTATCCACTTGTGTGT3′,反链:5′CTTGCATCTCGTACGTAAGCC3′。 扩增体系25 μl:其中模板DNA 0.1 μg,dNTP 2 μl,上下游引物各2 μl,10×缓冲液2.5 μl,TaqDNA聚合酶0.3 μl。扩增反应条件: 94℃预变性5 min;94℃变性45 s、56℃45 s、72℃45 s,循环35次;再于72℃延伸3 min。
1.3.2 限制性酶切
酶切体系20 μl:PCR扩增产物17 μl,加入HincⅡ限制性内切酶1 μl及10×缓冲液2 μl,37℃水溶液中酶解3 h,冰浴10 min终止反应。酶切产物经4%琼脂糖凝胶电泳,根据酶切图谱判定基因型。
1.4 统计学处理
SPSS10.0软件处理数据,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间及组内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各基因型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EH组具有C等位基因者(CC基因型+ CT基因型)BMI及WC明显高于TT基因型者(P<0.05)。对照组具有C等位基因者BMI及WC也高于TT基因型者,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1)。表1 各基因型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略)
2.2 LDLR基因 HincⅡ多态性C/T等位基因的分布
EH组C等位基因频率为26.74%,对照组为12.9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等位基因频率EH组为73.26%,对照组为87.08%,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
2.3 LDLR基因的PCRRFLP分析
酶切产物经UVPGD8000凝胶图像分析系统鉴定,产物出现133、98、57、35 bp片段,出现133 bp者为CC型,出现 98 bp者为TT型,两者皆出现为 CT型。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LDLR的C等位基因与EH相关,EH组C等位基因存在者BMI及WC明显高于TT基因型者,对照组具有C等位基因者BMI及WC尽管也高于TT基因型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C等位基因可能参与了EH伴肥胖的发病。
国内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超重和肥胖引起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度为1.866,提示超重和肥胖对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发病率有显著影响〔2〕。赵连成等证实:BMI和WC与人群血压有相互独立的关联,保持BMI和WC均在正常范围是预防高血压的有效措施〔3〕。国际糖尿病联盟有关代谢综合征的定义以中心性肥胖为核心,合并血压、血糖、TG升高和/或HDL降低。而脂肪代谢异常和IR为上述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包玉倩等〔4〕发现:高血压超重/肥胖的个体不论伴发高TG/LDL与否,均存在明显的IR。腹内脂肪的增加是IR的主要原因。LDLR基因与胰岛素受体基因同位于Ch19p13.2,推测LDLR基因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高胰岛素血症和IR的形成,这或许是LDLR基因导致EH和肥胖的病理基础。但本研究样本量偏小,未设立EH不伴肥胖对照组,且未测定胰岛素水平,尚有待于扩大样本量,增加观测指标,才能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Fu Y,Katsuya T,Higaki J,et al.A common mutation of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mong Japanese〔J〕.J Hum hypertens,2001;15(2):12530.
2 张长桂,赵建华,吴明光,等.超重、肥胖与血压、血糖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2):1278.
3 赵连成,武阳丰,周北凡,等.不同体重指数和腰围人群的血压均值及高血压患病率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6):4715.
4 包玉倩,贾伟平,陆俊茜,等.中国人高血压个体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因素〔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8):4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