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中药联用血液流变疗法治疗缺血性心脏病57例

    发表时间:2011-08-31  浏览次数:455次

      作者:张宝林1,张馨介2  作者单位:1 750011 宁夏银川,宁夏康源肛肠医院 2 宁夏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 探索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理想方法。方法 采用中药联用血液流变疗法。结果 治疗效果显著,有效率达98%以上。结论 中药联用血液流变疗法是一种安全、迅速、有效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方法。

      【关键词】 缺血性心脏病;中药;血液流变疗法;治疗应用

      我们从2006年3月以来,运用中药补气、滋肾、活血化瘀药物提取物联合血流变疗法治疗缺血性心脏病57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案57例,均符合《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1],其中男36例,女21例,年龄36~68岁,平均42岁。合并高血压31例,合并糖尿病13例。

      2 治疗方法

      2.1 血液流变疗法[2] 等容血液稀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疗法。采用KJ-B型紫外线光照自血回输治疗仪(桂林市兴达光电医疗器械厂生产)治疗。

      2.2 治疗程序

      2.2.1 等容血液稀释 根据血液流变学,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体重等指标,按特定采血量计算公式采集一定量血液,同时同步输入血液稀释剂(以平衡液、代血浆、碱性药、自由基清除剂、微量元素、益气、滋肾、活血化瘀中药等配制)。确保病人在血容量、电解质、渗透压不变的情况下控制血液稀释,调整Hct在0.40左右。

      2.2.2 血液净化 将采集的血液经成分分离仪及血液净化治疗仪分浆净化澄清,祛除血细胞及各种杂质,自体血浆再回输给患者。

      2.2.3 血液生物能量平衡治疗 处理自身血液60~100ml,3~5min,安全回输体内。

      2.2.4 中药溶栓通脉 采用益气、滋肾、活血化瘀等中药提取物,经静脉输入和口服。5~7天做1次治疗,3次为1个疗程。

      2.3 禁忌证 各种贫血,凝血功能障碍,心、肺、肝、肾功能衰竭;紫外线、光过敏者;急性感染、发热。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观察指标 分主观感觉指标和客观检测结果指标。

      3.1.1 主观感觉指标 (1)心绞痛减轻或消失。(2)胸闷、心悸、气短减轻或消失。(3)睡眠、饮食、精神较前改善。

      3.1.2 客观检测结果指标 (1)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或正常;(2)血胆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降低;(3)血糖降至正常;(4)纤维蛋白原降低;(5)尿化验正常;(6)减少用药血压平稳;(7)心电图改善。

      3.2 疗效观察方法 客观检测指标两项以上改善,主观感觉指标有一项改善为有效(客观指标在治疗1个月后检测)。

      3.3 疗效观察结果 客观指标检测报告56例两项以上改善;主观感觉指标57例均改善,总有效率98%以上。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53岁,干部。2007年9月21日,大汗淋漓,持续性胸痛4h,心电图检查示V2~V6 ST段压低0.15mm,入住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建议患者安放支架,患者惧怕安放支架后再次引发"斑块"破裂出血没有采纳。救治7天脱离危险出院,出院时仍感疲乏无力,步行时胸闷、气短、心悸。出院后在我院门诊接受中药联用血液流变治疗5次,患者自觉全身有力,步行和上下楼梯胸闷、气短、心悸消失,心电图检查心肌缺血改善,停止治疗,1个月后客观指标检查各项结果正常。2008年5月再次做血液流变治疗3次,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大致正常心电图,心电图无异常Q波。

      5 讨论

      大量研究资料证明,正常的血液流变对保证冠脉供血和心肌供氧起重要作用,血液流变异常是心肌缺血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缺血性心脏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清黏度、纤维蛋白原及Hct显著高于正常人,病情与血液流变学改变呈正相关。唐仕雄等用微循环显微镜观察了74例心脑血管病人的结膜微循环,发现其流变学与形态学指标异常率达100%。其中,发现严重的血流缓慢、血液瘀滞、微血栓形成、红细胞严重聚集者达53.5%,毛细血管粗细不均,瘤样扩张占51.8%,出血斑占44.6%(P<0.01)。经测试和文献证实:(病体状态下)有害成分(CF、CH、LDL),有害离子(H+、氧自由基)、有害的中分子肽类物质、促血栓、促凝血物质(CF、PC、TXA2、凝血酶原)在血液中尤其缺血区、损伤坏死区明显增高,同时出现心电图异常、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与侧支微循环建立与否密切相关。有效地纠正高黏滞血症,清除多种有害物质,扩大侧支循环,迅速改变微循环紊乱及灌流状态,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关键。我们中药联用血液流变疗法--等容血液稀释生物平稀疗法,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作用原理[2]:降低血液粘度,血液速度加快,心脑肾血流量增加,组织氧供增多。高黏质血症及微血栓动物实验证实:Hct下降12.3%,颈总动脉血流量提高5倍,微血栓4h内消失,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全身氧输送明显增加。

      血液稀释治疗后,静脉压力差增大,微血管扩张,闭塞的小血管开放,微血流加快,侧支循环明显增加,局部瘀血、酸中毒迅速改善,微血流及氧供明显增加,酸中毒和血管内皮肿胀可较快恢复正常,临床观察:治疗2周内分散循环障碍恢复率达96.6%。

      由于微循环改善,微灌流均衡,微血管再建,能量供应改善,自由基损伤大大减轻,细胞电传递和离子传递恢复,膜电位稳定,心肌生理及心泵功能大为改善。静脉血流加快,心脏达到最适前负荷,心缩力加强,心后负荷减轻,心搏有力,心肌耗氧减少,心室收缩余血量减少,临床观察心绞痛、心电图及心功能显著改善。

      治疗后可以迅速减少血液中毒素及有害物质,如血液中CF、LDL、TXA2、中分子肽类24h显著减少。另外可以稀释促凝血物质,降低血脂,调节血液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渗透压的综合效应。

      我们通过57例心脏缺血性疾病治疗的观察发现:中药联用血液流变疗法-等容血液稀释生物平衡疗法,是治疗心脏缺血性疾病的一种安全、迅速、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观察病例较少,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贵廷,薛塞琴.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194-330;747-749;788-789.

      2 唐仕雄.临床血液流变治疗学.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1-78;130-228;326-339.

    ↑上一篇:血脂与中老年人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下一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检测意义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