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纤颤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1-09-01 浏览次数:419次
作者:王毅 作者单位:102100北京市,北京市延庆县医院内科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房纤颤 临床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1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院住院AMI患者440例,其中男262例,女178例,年龄47~86岁,平均(61.7±13.2)岁,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AMI诊断和治疗指南》[1]中AMI的诊断标准。AMI就诊后治疗包括常规药物保守治疗、静脉溶栓、急诊介入性治疗。根据AMI后是否发生房颤分为房颤组(观察组)、非房颤组(对照组)。 观察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平均年龄(70.4±12.6)岁,发病到就诊时间(3.4±1.7)h。发病12 h内开通梗死冠脉11例、其中包括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 8例、静脉溶栓再通3例(符合血管再通的临床判断标准[2])。其中梗死部位为广泛前壁23例、前壁+下壁3例、下壁6例、下壁伴正后壁(或右室)14例。房颤发生时间<24 h 20例(43.5%);>24 h 26例(56.5%)。46例均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为1~107 h,平均(13.5±7.6)h。 对照组394例,男234例,女160例,平均年龄(61.2±12.8)岁。发病到就诊时间(3.3±1.6)h。发病12 h内开通梗死冠脉168例,其中包括直接PTCA+支架 126例、静脉溶栓再通42例。其中梗死部位为间壁18例、广泛前壁181例、前壁+下壁15例、下壁62例、下壁伴正后壁(或右室)118例。排除AMI前就存在房颤、住院期间因各种原因终止治疗的病例。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梗死部位、危险因素、就诊时心功能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2 观察内容 AMI病人住院后常规心电监护至少72 h,危重病人监护时间延长,此后每天做12导联心电图直到病情平稳,如病人病情变化随时加做心电图。发现房颤及时记录房颤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心功能(Killip分级)。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发病年龄、心功能、住院病死率;早期不同治疗情况下(冠脉再通和冠脉未通)的心功能对房颤发生率、AMI并发房颤病死率的影响。
1.3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分析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年龄、心功能、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2.2 观察组中冠脉再通与未通患者在心功能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死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对照组中冠脉再通与未通患者在心功能、病死率方面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2组在发病年龄、心功能、病死率方面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表2 2组冠脉再通与未通患者在心功能、房颤发生率和病死率方面比较注:与同组冠脉未通比较,*P<0.05,**P<0.01
3 讨论
本文临床资料及结果显示:AMI并发房颤的发生率为10.5%,均为阵发性房颤,房颤发生时间<24 h占43.5%、>24 h占56.5%,AMI并发房颤的病死率为30.4%,心功能KillipⅡ~Ⅳ级者的房颤占房颤总数的76.1%。可见,AMI并发房颤患者的年龄较大,大多数房颤发生在心力衰竭患者中,AMI并发房颤者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增加。AMI早期梗死相关冠脉未通者心功能差,房颤发生率高,AMI病死率高。
AMI时部分心肌细胞缺血坏死,由于健存心肌细胞减少,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室舒张末压升高,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部分患者发生房颤。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消失,心排血量减少≥25%[3],房颤时较窦律时心功能下降10%~40%,房颤进一步加重心功能恶化,使住院病死率增加,本文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4]。可见,心力衰竭是房颤发生的主要原因,AMI时保护心功能是防止房颤的关键,同时可有效地降低病死率。因此对AMI病人有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应加强早期的介入治疗[5],无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应积极地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及时地开通梗死相关冠脉,同时密切观察AMI者的心功能变化,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早期使用[6],保护心功能,减少房颤的发生率、降低AMI并发房颤病死率、同时降低AMI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2]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3.
[3]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0.
[4] 陈在嘉,徐义枢,孔华宇.临床冠心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442.
[5] 刘寅,张迎怡,李玉茜.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介入与溶栓或保守治疗的对比研究[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4,12(6):468351.
[6] 刘力生.卡托普利早期应用对心肌梗死患者远期病死率的影响——中国心脏研究Ⅰ远期随访7079例报告[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