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调控
发表时间:2011-09-01 浏览次数:502次
作者:张峰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53100
【关键词】 高血压 调控
任何原因引起的血压升高都将启动代偿机制进行调控,以期使血压回复正常。因此当心脏泵血的增加使血压升高时,引起血管的扩张和肾脏排出钠盐和水分增加,使血压降低。然而,动脉粥样硬化使动脉壁硬化,从而妨碍通过血管扩张来使血压回复到正常,动脉粥样硬化对肾脏的损害也使肾脏排出钠盐和水分的能力下降,这些因素都导致血压升高。
1 高血压机理
多种因素都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心脏泵血能力加强(如心脏收缩力增加等),使每秒钟泵出血液增加。另一种因素是大动脉失去了正常弹性,变得僵硬,当心脏泵出血液时,不能有效扩张,因此,每次心搏泵出的血流通过比正常狭小的空间,导致压力升高。这就是高血压多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和变得僵硬的老年人的原因。由于神经和血液中激素的刺激,全身小动脉可暂时性收缩同样也引起血压的增高。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第三个因素是循环中液体容量增加。这常见于肾脏疾病时,肾脏不能充分从体内排出钠盐和水分,体内血容量增加,导致血压增高。
2 高血压的调控
2.1 神经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脏和四肢肌肉一样,有神经支配。支配心脏的神经叫植物神经,如交感神经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一种叫去甲肾上腺素的血管活性物质。这种物质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β受体,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一种叫乙酰胆碱的活性物质。这种物质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在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对抗,相互协调的。
(2)压力感受器机制 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各种反射来实现的。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血管壁外膜上,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当动脉血压由低逐渐升高时,感觉末梢受压力影响兴奋增加,而发放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达心血管中枢,改变心血管中枢的活动,使降低反射的活动增强,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影响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使心脏收缩减弱,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而保持动脉压在一定的水平。相反,当血压突然降低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将信息传到血管中枢,降压反射减弱,心输出量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3)化学感受器系统 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附近存在着化学受体(感受器),对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含量极为敏感。在机体缺氧状态下,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速,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但当血压下降时,感受器受到刺激,它们可发出信号,通过血管舒缩中枢和自主神经系统,以调节动脉血压,使之恢复正常。
2.2 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是血液和组织液的一些化学物质对血管平滑肌活动的调节作用。儿茶酚胺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肾素血管紧张素、抗利尿激素等,具有收缩血管作用,可使血压升高。循环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对心脏的作用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上升。肾素是肾脏分泌的一种激素,可水解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成为血管紧张素Ⅰ,后者在转换酶的作用下,变成血管紧张素Ⅱ,它可使全身细小动脉收缩,促使肾上腺皮质醛固酮释放增加,钠和水在体内潴留,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视上核的神经元组成,贮存于垂体后叶,进入血液后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而缓激肽,前列腺素e,心房肽则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管外周阻力的作用。缓激肽的前身是血管舒张素,二者均有强烈的舒血管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前列腺素e能扩张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降低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心房肽是一种心脏内分泌激素,它存在于心房肌纤维内,当心房内压增高时,可分泌心房肽。它可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钠的排出,抑制肾素、醛固酮的分泌,从而调整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3 讨论
影响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可分不可改变因素和可改变因素,年龄和性别是不可改变因素,针对可改变因素,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对于高血压有至关重要作用,可归纳为:(1)合理膳食以低胆固醇=低热量为宜,建议每日食盐6g以下,多食用鲜奶、淡水鱼、牛羊肉,少食动物肝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严格戒烟限酒。(2)控制体重:体重增高与血压密切相关,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因素,饮食过多,活动过少会引起肥胖。因而要减少热量的摄入,控制高糖、高脂饮食,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3)开展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运动不仅使舒张压收缩压下降,而且能减轻体重。但应注意运动目标是否达到靶心率(即220减年龄等于最大心率,最大心率乘70%为靶心率)。但血压超过220/110mmHg禁止运动。严重高血压心脏病也禁止运动。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运动项目,如慢跑、太极拳、散步、打乒乓球等。(4)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但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保持心理平衡,减少精神压力,训练自我控制能力,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使血压增高。(5)血压的检测:对高血压病人每天1~2次测血压,连测3日,血压稳定后,每1~2周复查1次。
原发性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而引起高血压的因素有不合理饮食、体重增高、缺乏体育锻炼、心理因素等。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高血压基本知识匮乏。因此,实施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行为、控制危险因素、提高对高血压的认识,针对病因进行早期预防,及时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余振球,赵连友,刘国仗.高血压防治进展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