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对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发表时间:2011-09-08 浏览次数:318次
作者:陈冰雪,刘莉,鲍军强,李俊勇,胡波 作者单位:050081 石家庄 白求恩军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摘要】 目的 探讨炎症因子在各种类型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测定了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3例及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35例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与SAP组及对照组比较,AMI组和UAP组血清IL6、IL8、ILl0、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AMI组血清IL10、TNFα水平高于UAP组(P<0.05);SAP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血清各项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IL8、ILl0、TNFα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监测冠心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对于病情判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冠心病;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白细胞介素10; 肿瘤坏死因子α
目前的研究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主要是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形成有关,当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破裂、破溃、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闭塞时,则引发急性冠脉事件[1]。近年来,对冠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和破裂机制。研究结果提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常发生于动脉粥样斑块较小、冠状动脉狭窄并不严重的患者,但这些斑块的表面常常存在有破裂或破溃[2]。因此,斑块的稳定性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斑块稳定性的干预性治疗可能成为治疗冠心病新的治疗靶点。我们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冠心病不同类型间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分析其意义,以期为冠心病的斑块稳定性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进一步明确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09年5月于我院住院患者共166例,经确诊后分为4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4例,男33例,女11例,年龄(63.39±11.35)岁;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4例,男37例,女7例,年龄(60.30±7.34)岁;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3例,男29例,女14例,年龄(60.98±l0.75)岁;对照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59.51±5.92)岁。所有对象均排除心功能不全、急性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周围血管栓塞性疾病、恶性肿瘤和风湿性疾病、急慢性感染以及应用炎症抑制药物者。入选和分类标准: SAP、UAP、AMI的诊断分别依据《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3]和《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4];对照组为不明原因胸闷,经常规检查无异常,可排除冠心病者。各组年龄、性别构成,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和吸烟史等冠心病危险因素比较具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心绞痛患者和对照组均于入院后第2天早晨空腹无菌操作下,穿刺肘正中静脉抽取静脉血4 ml;AMI患者于胸痛发生1 h内取血4 ml,静置20 min、4 000 r/min离心,分离血清,置于-20℃冰箱内保存待测。血清IL6、IL8、IL10、TNFα试剂盒由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主要统计指标均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近似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各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
2 结果
不同冠心病类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AMI组和UAP组血清IL6、IL8、IL10、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AP组。AMI组的IL10、TNFα水平明显高于UAP组。
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SAP组比较,△P<0.01;与UAP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对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稳定性斑块向不稳定性斑块的转变以及不稳定性斑块的破裂有多种学说,包括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等。但近来的研究发现,细胞凋亡和炎性反应贯穿于粥样斑块的发生与发展以及斑块的破溃、破裂的全过程[5]。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表面可以观察到大量的免疫和炎性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这些细胞特别是激活的Th1细胞能分泌TNFα、干扰素γ以及IL等细胞因子,介导动脉粥样斑块的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过程[6]。
本研究对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血清IL6、IL8、ILl0和TNFα水平的测定。结果显示,AMI组和UAP组的4种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7],表明这4种细胞因子介导或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AMI组IL10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UAP组则可能反映了斑块的不稳定性与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结果表明,IL6、IL8、IL10、TNFα等细胞因子在冠心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粥样斑块不稳定的标志。因此,监测冠心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对于病情判断有重要意义。随着对细胞因子在冠心病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日益深入,将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估计,并有助于寻找能够有效降低或终止冠状动脉内斑块不稳定状态的有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绍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理论与实践最前沿.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049.
2 Stoneman VE,Bennett MR.Role of apoptosis in atherosclerosis and its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Clin Sci (Lond),2004,107(4):343354.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2.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5 Hansson GK.Immune mechanisms in atherosclerosis.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1,21(12):18761890.
6 Frostegard J,Ulfgren AK,Nyberg P,et al.Cytokine expression in advanced human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 dominance of proinflammatory(Th1) and macrophage stimulating cytokines.Atherosclerosis,1999,145(1):3343.
7 Jenny NS,Tracy RP,Ogg MS,et al.In the elderly,interleukin6 plasma levels and the 174G>C polymorphism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2,22(12):20662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