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观察

    发表时间:2011-09-13  浏览次数:425次

      作者:马晓燕,周生央  作者单位:湖南耒阳,耒阳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82例,随机分两组:A组42例,给予阿司匹林和抗心绞痛常规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u每12h皮下注射1次连用7天;B组(40例)给予阿司匹林和抗心绞痛常规治疗。结果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指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是处于劳力性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T)之间的急剧恶化状态,其发病率高,10%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多种药物治疗。笔者于2004年1月~2007年12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8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均为住院病例。其中男60例,女22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1.5±7.2)岁。所有病例在入院前3天内至少发作心绞痛2次以上。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2例,(B组)40例,两组治疗前年龄、性别、血脂、血糖、血压、吸烟史、病程、心绞痛发作情况、心功能分级,常规心电图及药物治疗等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具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病人均住院治疗,选用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等,每日口服阿司匹林300mg,A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齐征,齐鲁制药有限公司)5000u每12h皮下注射1次。每日观察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终止方法及发作时心电图变化,监测血清心肌酶、心率、血压、出血凝血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穿刺部位、皮肤、粪便有无出血现象。1周后判断疗效。

      1.3 疗效判定 参照《心血管药物临床实验评价方法的建议》标准。显效:1周内无心绞痛发作,ST段回升0.15mV以上,主要导联T波倒置变浅达50%以上或由平坦变直立;有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程度减轻,心电图ST-T段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效:心绞痛发作无改善或加重,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及组内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有效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2.2 安全性。治疗前两组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治疗后,两组的出血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较治疗前延长;为治疗前的1.2~1.6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血小板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上述各项指标治疗后无显著变化。

      3 讨论

      UAP病人病理基础75%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管壁受损致高凝状态和凝血酶的持续产生[1]。抗凝疗法在UAP治疗中的作用已确认并在临床工作中达成共识[1]。低分子肝素与血管内皮具有较强的亲和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活化因子,增强血管内皮表面的抗血栓作用,并通过激活血浆中抗凝血酶Ⅲ而加强后者抑制凝血因子Ⅱa等多种凝血因子发挥持续抗凝作用。在临床中应用取得较好疗效,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修.心血管药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65-566.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下一篇:万爽力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