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观察
发表时间:2011-09-13 浏览次数:425次
作者:马晓燕,周生央 作者单位:湖南耒阳,耒阳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82例,随机分两组:A组42例,给予阿司匹林和抗心绞痛常规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u每12h皮下注射1次连用7天;B组(40例)给予阿司匹林和抗心绞痛常规治疗。结果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指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是处于劳力性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T)之间的急剧恶化状态,其发病率高,10%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多种药物治疗。笔者于2004年1月~2007年12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8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均为住院病例。其中男60例,女22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1.5±7.2)岁。所有病例在入院前3天内至少发作心绞痛2次以上。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2例,(B组)40例,两组治疗前年龄、性别、血脂、血糖、血压、吸烟史、病程、心绞痛发作情况、心功能分级,常规心电图及药物治疗等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具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病人均住院治疗,选用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等,每日口服阿司匹林300mg,A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齐征,齐鲁制药有限公司)5000u每12h皮下注射1次。每日观察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终止方法及发作时心电图变化,监测血清心肌酶、心率、血压、出血凝血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穿刺部位、皮肤、粪便有无出血现象。1周后判断疗效。
1.3 疗效判定 参照《心血管药物临床实验评价方法的建议》标准。显效:1周内无心绞痛发作,ST段回升0.15mV以上,主要导联T波倒置变浅达50%以上或由平坦变直立;有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程度减轻,心电图ST-T段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效:心绞痛发作无改善或加重,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及组内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有效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2.2 安全性。治疗前两组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治疗后,两组的出血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较治疗前延长;为治疗前的1.2~1.6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血小板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上述各项指标治疗后无显著变化。
3 讨论
UAP病人病理基础75%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管壁受损致高凝状态和凝血酶的持续产生[1]。抗凝疗法在UAP治疗中的作用已确认并在临床工作中达成共识[1]。低分子肝素与血管内皮具有较强的亲和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活化因子,增强血管内皮表面的抗血栓作用,并通过激活血浆中抗凝血酶Ⅲ而加强后者抑制凝血因子Ⅱa等多种凝血因子发挥持续抗凝作用。在临床中应用取得较好疗效,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修.心血管药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6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