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09-13  浏览次数:434次

      作者:洪静娟  作者单位:灯塔市中心医院,辽宁 灯塔 111300

      【摘要】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应用具有益气活血,行气化淤作用的益气扩冠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痹)30例。结果其治疗心绞痛的显效率为36.67%,总有效率为86.67%;心电图指标的显效率为10%,总有效率为66.67%,说明该药对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主要适用于以胸闷、胸痛为主要表现,辨证为心气不足、心血淤阻型的冠心病心绞痛(胸痹)患者。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中西医结合疗法;益气扩冠汤;临床观察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疾病,虽经积极预防和各种治疗,其发病率均有增无减,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并发症亦日趋增多,自2000年以来,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3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60例患者依据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1],并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确诊,随机单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46岁~71岁,平均年龄56.2岁;病程1周~20 a,平均8.9 a年。心绞痛分型:劳力型10例,自发型6例,混合型14例。常规西药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5岁~68岁,平均年龄59岁;病程2周~16 a,平均7.1 a。心绞痛分型:劳力型12例,自发型3例,混合型15例。两组一般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治疗组以中药益气扩冠汤为主方:太子参15 g,黄芪20 g,丹参20 g,川芎、檀香各10 g,枳实12 g,三七粉5 g(分2次冲服)。水煎服,1剂/d,早晚分2次温服。随证加减:气滞刺痛明显者加金铃子、柴胡各10 g;胸闷痛、痰多者加制半夏、陈皮、全瓜蒌各10 g;寒凝肢冷者加桂枝10 g、干姜6 g、淫羊藿10 g;血脂高者加生山楂、菊花、草决明各12 g;血压高者加泽泻、钩藤各12 g,夏枯草15 g;心悸气短、汗出多者加酸枣仁15 g,五味子10 g,龙牡20 g。

      1.2.2 西药对照组 用消心痛10 mg,3次/d,口服;硫氮唑酮30 mg(自发性心绞痛),3次/d,口服;美多心安6.25 mg~12.5 mg(劳力型心绞痛),2次/d,口服。以上两组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期间对心绞痛不易控制者, 临时服用硝酸甘油或消心痛 ,必要时给予吸氧。

      1.3 疗效评定标准

      1.3.1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症状消失,心电图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间歇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主要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变。治愈及好转均为有效。

      1.3.2 心电图疗效评定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胸痹急症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急症规范的评定标准》,显效:休息时心电图恢复至正常;有效:ST段下降,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无效:休息时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或虽有改善但未达到好转标准者。

      1.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对心绞痛的疗效分析。对心电图的疗效分析。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合并高血压者8例,治疗后血压降至正常者6例;合并高脂血症者7例,治疗后血脂降至正常者5例。

      3 病案举例

      李某,男,60岁。患者于2000年10月20日突发胸闷、胸痛40 min(呈持续性隐痛);伴心悸、气短、面色少华。自服速效救心丸2粒,但效果不佳,故就诊我科。心电图检查:ST段下移,T波低平,伴频发房早,临床诊断为冠心病。住院期间经扩冠脉血管,营养心肌等治疗,病情稳定。但患者自感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暗红,脉结代。中医辨证为心气不足、心血淤阻型。治以益气活血,化淤止痛。投益气扩冠汤:太子参15 g,黄芪20 g,丹参20 g,川芎、檀香各10 g,枳实12 g,三七粉5 g(分2次冲服)。水煎服,1剂/d。服药15剂后症状明显减轻,频发房早基本控制,但心电图检查ST段未改善。续服上方10剂,自觉胸闷、胸痛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正常。临床治愈出院,带中药7剂,以巩固疗效。

      4 讨论

      根据报道,冠心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较正常高,红细胞或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率比正常人慢。而益气扩冠汤有益气活血,行气化淤之功效,故能使血小板的凝聚力和黏附力及血液粘稠度降低,使红细胞的电泳率增快。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减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冠心病心绞痛属祖国医学真心痛、厥心痛、胸痹的范畴。病位在心,与心、肝、脾、肾诸脏的盛衰有关。本病的病机属本虚标实,气虚为本,血淤为标,虚实错杂[4]。“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血不和则百病生” 。气虚血脉运行不畅,淤于脉道,不通则痛。我们遵循前人“气流血自旺,血足淤自消”之法。认为虚以心气不足导致心失所养,实为气滞血淤导致心脉淤阻,故拟定了补气以祛淤为主的益气扩冠汤。方中太子参、黄芪补气以祛淤;川芎、丹参、檀香、三七、枳实活血以行血之气。临床依此方为主,因病情出入,随证变通,皆有一定疗效。通过观察我们认为中西医药的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对心绞痛的控制、其他症状的减轻和消除、心功能的改变均优于单纯西药或中药治疗,远期疗效也较好。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8:24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第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718.

      [3] 刘康永,石美雅,林迈,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84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2):128.

    ↑上一篇:加强老年高血压及其合并症的防治
    ↓下一篇: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