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维宁治疗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09-20 浏览次数:432次
作者:孔繁和,赵晓辉,高伟勤,杨光远,张洪亮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摘要】目的:探讨欣维宁(国产替罗非斑)治疗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40例非ST抬高ACS患者随机分为欣维宁组(20例),对照组(20例),比较两组基础临床情况,疗效,30天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死亡,顽固心绞痛,新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出血并发症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相同。欣维宁组临床疗效,心绞痛缓解、不稳定血流动力学变化好转、缺血性心电图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30d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欣维宁组没有出现,对照组为15%(3例),出血并发症欣维宁组(15%),高于对照组(10%),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肝肾功能损害等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欣维宁能改善非ST抬高ACS病人的临床症状,减少30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改善心肌灌注,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关键词】 欣维宁,心电图,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常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进而引发一系列导致冠脉血流急性减少的病理过程所致,是心血管疾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本文旨在探讨欣维宁对非ST抬高ACS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06~2008-03在我院住院非ST抬高的ACS病人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在37~82岁,平均年龄为59±3,随机分为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和上述加欣维宁组。除非出血性疾病,近期重大手术、脑血管意外及肝肾功能不全。
1.2 方法
入院后全部病人均做凝血功能、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口服。低分子肝素5000IU皮下注射12h 1次,5~7d。欣维宁组加用欣维宁0.4μg/kg•min静滴30min,以0.1μg/kg•min静滴维持36~48h。其他常规治疗不变。用药后即刻,24h,48h做心电图、凝血功能检查,72h做血脂、血糖,肝、肾功能检查。出院后随访满30d。
1.3 观察指标
观察心绞痛、胸闷等症状发生,缓解与消失情况;血流动力学变化;缺血性心电图改变;30d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顽固性心绞痛、新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所患高血压、糖尿病等临床基础情况相同无统计学意义(P>0.05)。欣维宁组心绞痛胸闷等症状消失,不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缺血性心电图改善90%(18例),30d内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对照组心绞痛胸闷等症状改善不明显占20%(4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5%(1例),缺血性心电图改善60%(14例),30天内不良事件发生率15%(3例)。出血并发症欣维宁组(3例)15%多于对照组(2例)10%,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严重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ACS包括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UA/NSTEMI显著增加,心性猝死和发生(复发)急性心梗的危险,粥样硬化斑状破裂发生的非阻塞性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心肌血流灌注减少,是UA/NSTEMI最常见原因。强化抗血栓治疗是ACS患者的标准治疗。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纤维蛋白原受体与GPⅡb/Ⅲa复合物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道,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本研究表明国产欣维宁通过有效的抗血拴作用,改善心肌血液灌流状态,从而显著改善UA/NSTEMI患者的预后。与阿司匹林、肝素等合用抗栓作用确切且安全。但本研究样本小,观察时间短,因此,对远期预后及更多的作用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