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正压气道通气呼吸机在急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价值
发表时间:2011-09-22 浏览次数:459次
作者:杨明,常越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安阳钢铁集团公司总医院心内科
【摘要】目的研究双相正压气道通气(BiPAP)呼吸机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入住ICU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情况。结果 30例均及时得以纠正,均顺利撤离呼吸机,无缺氧和机械通气的相关并发症发生,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均为100%。结论 对于严重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及时行BiPAP呼吸机治疗是一种安全、迅速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心力衰竭,通气机,机械,治疗结果
急性心力衰竭(AHF)是指由心脏功能异常而出现的急性临床发作表现,无论既往有无心脏病病史,均可发生,是常见的急危重症。给予抗心力衰竭常规药物治疗后,部分患者仍出现严重呼吸循环衰竭,病死率很高,快速纠正缺氧对终止心肺功能障碍的恶性循环至关重要。双相正压气道通气(BiPAP)在治疗AHF时具有重要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其中男25例,女5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6±6)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20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原发病为高血压心脏病3例。
1.2 入选病例标准
(1)符合急性左心衰竭诊断标准[1];(2)神志清楚;(3)发绀;(4)严重呼吸困难;(5)两肺湿啰音>50%;(6)血氧饱和度(SPO2)<90%;(7)血压>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
1.3 方法
1.3.1 BiPAP鼻罩式机械通气指征: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及鼻导管吸氧或高浓度面罩吸氧等治疗30 min、症状不能缓解或加重。动脉血气分析达到呼吸衰竭标准。同时有自主呼吸、血流动力学稳定、合作、呼吸频率≥30次/min,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0%。
1.3.2 机械通气方式:吸气压力8~16 cm H2O,起始为8 cm H2O,每2~6分钟增加1~3 cm H2O,直到合适的治疗通气参数。呼气压力4~6 cm H2O,吸气压力-呼气压力≥4 cm H2O,吸氧浓度(FiO2)40%~50%,潮气量8~12 ml/kg。
1.3.3 观察指标:机械通气前、后2 h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平均动脉血压(MAP)、pH值、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病情好转时间。病情好转指标:HR、MAP、RR等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两肺湿啰音减少到1/2肺野以下,动脉血气恢复正常。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例患者经BiPAP治疗后0.5~2 h(最快10 min),低氧血症明显改善,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呼吸减慢,HR下降;呼吸困难明显改善,完全缓解需1~3 d;肺部湿啰音完全消失24例,消失时间1~5 d,6例肺部湿啰音固定。心功能由Ⅳ级转为Ⅱ~Ⅲ级。机械通气前后临床指标和血气分析各参数均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全球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逐年增加,病死率高。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改善左心室重塑、改善远期病死率等研究很多。但如何帮助患者更好的度过急性心力衰竭危险期,尤其是合并急性呼吸衰竭、肺水肿者,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有适应证患者及早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能迅速纠正缺氧,缩短危险期,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急性期病死率。可能的机制:(1)BiPAP呼吸机降低气道阻力,降低呼吸功耗,改善肺的顺应性,促进氧的弥散,改善通气/血流比值,从而提高PaO2,降低PaCO2[1];(2)能够减少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增加心搏出量,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减少二尖瓣返流,缓解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症状[2,3]。应用时应注意:(1)掌握适应证;(2)充分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配合治疗,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对极度烦躁者,可给予冬眠合剂肌注[4];(3)压力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不能变化太大,患者不易耐受;(4)密切观察,及时调整参数。总之,BiPAP呼吸机操作简便易掌握,可作为抢救急性心力衰竭的一种安全、迅速有效的方法[5]。
【参考文献】
1 李东宝,华琦.双相正压气道通气在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中华内科志,2006,45:515516.
2 Nadar S,Prasad N,Taylor RS,et al.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cardiac failur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Int J Cardiol,2005,99:171185.
3 Luecke T,Pelosi P.Clinical review: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and cardiac output.Crit Care Med,2005,9:607621.
4 董绍群,冯卫华.急诊应用呼吸机治疗重症急性左心衰心力竭26例体会.河北医药,2009,31:1359.
5 杨建民,吴琴,郭道保.双水平正压无创道通气在治疗急性左心衰竭中的应用.疑难病杂志,2007,6:61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