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其他》

    HIV/HCV合并感染者HCV基因分型特点及流行情况分析

    发表时间:2014-05-07  浏览次数:826次

      我国艾滋病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和重点人群已经呈现高流行趋势[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过血液、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注射吸毒等途径。HIV/HCV混合感染后,HIV将影响HCV自然清除率、肝纤维化水平,使肝硬化、肝脏失代偿、肝细胞癌提早发生[2]。随着艾滋病感染率上升,近年来HIV/HCV合并感染率也逐年增加。为了解本地区人群HCV基因分布和流行情况,作者对本院近两年来收集的134例相关人员样本进行分析,为HIV/HCV合并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间HIV确认阳性且合并感染HCV的134例住院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基因分型检测。样本经1500r/min离心5min,吸取上层血清放-70℃保存,收集的样本每6个月检测一次。

    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AppliedBiosystems-2720ThermalCyclerPCR扩增仪;试剂:采用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PCR-反向点杂交法)和质控品。

    1.3 HCV基因分型测定 针对HCV基因组5'非编码区(5'-UTR)和核心蛋白基因区(C),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进行检测。引物和探针均由达安基因诊断中心协助合作完成。HCV基因分型过程中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要求进行检测。

    1.3.1 RNA提取 检测前需将病毒裂解液与CarrierRNA充分混匀备用,每次检测均必须带阴阳性质控品。样本处理:取灭菌的1.5mL离心管,加入50μLRNA蛋白酶K,再取200μL血清,再加入200μL病毒裂解液(已含CarrierRNA),振荡混匀,高速离心10s,72℃放置10min,同时将洗脱液置于72℃预热备用。

    1.3.2 RT-PCR扩增 根据需用量,取HCV-PCR反应管若干,分别在管壁加入标本和阴阳性质控品的RNA各30μL,瞬时离心,将各反应管放入PCR仪,按下列条件扩增:50℃逆转录25min,95℃15min预变性,然后按(94℃30s→55℃40s→72℃45s)×45个循环扩增,最后72℃延伸7min。

    1.3.3 杂交反应 按试剂说明书配制杂交前试剂,随后进行杂交,洗膜,显色及扫描。

    1.3.4 结果分析 严格质控标准,参照达安膜条斑点识别分析系统说明书进行。

    2 结  果

    2.1 134例HIV/HCV合并感染人群HCV基因分型 134例HIV/HCV合并感染人群HCV基因分型分别为1b、2a、3b、3a、6a5型。其中3b型44例(占32.84%),6a型27例(占20.15%),1b型19例(占14.18%),2a型5例(占3.73%),3a型13例(占9.70%),有26例未分出基因型,均为阴性。

    2.2 感染途径 134例HIV/HCV合并感染者中,注射吸毒103例(占76.86%),同性恋17例(占12.69%),冶游史13例(占9.70%),其他1例(占0.75%)。见表1。

    2.3 134例HIV/HCV合并感染者基本情况 134例HIV/HCV合并感染者中,20岁及以下1例(占0.75%),>20~40岁68例(占50.74%),>40~60岁49例(占36.57%),>60岁以上16例(占11.94%)。男性89例(占66.42%),女性45例(占33.58%)。未婚81例(占60.45%),已婚42例(占31.34%)。有职业人数82例(占61.19%),待业人数50例(占37.32%),学生2例(占1.49%)。见表2。

    3 讨  论随着我国艾滋病感染率的上升,HIV/HCV合并感染者也日益增加。据报道,国内HIV感染者中,HIV/HCV合并感染率为55.81%~86.3%[3-4],HIV感染加大了HCV的感染概率,且限制了临床治疗和预后[5],因此对HCV进行基因分型,了解该人群HCV流行情况,为HIV/HCV合并感染人群监测和合理抗病毒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有研究报道,不同地区HCV基因型分布有所差异,我国大部分地区流行的HCV基因型以1b型为主,其次为2a型[6]。而本研究结果显示,昆明地区HCV基因分型以3b型(32.84%)为主,6a型(20.15%)次之,其次是1b型(14.18%),3a型(9.70%),2a型(3.73%),与上述报道不太一致,也有别于李峥等[7]云南省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分型以1b型为主的报道,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HCV合并感染HIV之故;还有可能是近几年感染途径的变化、性道德观念的改变以及人口流动的增加。另有26例未分出基因型,可能是本次调查未涉及到其他的基因型,也可能是污染或其他技术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HIV/HCV合并感染中,HCV的基因型分布与传播途径相关,本研究134例HIV/HCV合并感染人群中,以注射吸毒为主要感染途径(占76.86%),同性恋占12.69%,冶游史占9.70%,其他1例(占0.75%)。注射吸毒、手术、外伤、输注血液制品、性接触等传播途径是传染丙型肝炎的高危行为[8],HIV也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应尽可能避免。HCV的不同基因型能影响抗病毒治疗的效果[9]。HCV感染后,临床表现轻重程度与所感染基因型有一定关系,尤其对肝硬化、肝细胞癌影响更大。对HIV/HCV合并感染者进治疗前,还应当根据临床指征来选择治疗时机,确定治疗疾病的优先级。治疗前对HIV/HCV合并感染者进行HCV基因分型对于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以及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0]。

    参考文献

    [1]杨绍基,任红,李兰娟,等.传染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4-115.

    [2]ArendsJE,BoucherCA,HoeplmanAI,etal.HepatitisCvirusand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coinfection:wheredowestand?[J].NethJMed,2005,63(5):156-163.

    [3]刘震,邢文革,张永红,等.即往有偿献血(浆)人群中艾滋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共感染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6):464-465.

    [4]邵红,彭红,田永芳,等.静脉吸毒人群HIV/HBV/HCV混合感染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8):967-968.

    [5]安明晖,韩晓旭,刘静,等.中国部分地区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合并HCV感染状况及其自然清除率调查[J].中华流行病杂志,2013,34(1):15-17.

    [6]魏来,杨瑞峰.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诊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8,31(8):845-848.

    [7]李峥,高玉红,台虹,等.云南省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分型[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25(4):246-247.

    [8]谢青,董志霞,项晓刚.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共感染的临床特征和治疗[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4(2):92-96.

    [9]刘剑荣,黄永健,夏洪娇,等.丙型肝炎基因型分布特点及流行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12):1347-1348.

    [10]黄艳秋,史昌河.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分型及临床意义[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48(5):468-470.

    (收稿日期:2013-12-12)

    ↑上一篇:品管圈活动在术后患者交接中的应用
    ↓下一篇:C/EBPα-Per2信号通路对K562细胞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