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血液流变学与五型血瘀证相关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1-09-30  浏览次数:419次

      作者:尹全吉1,付玉英2  作者单位:德州市中医院,山东 德州 253013

      【摘要】目的: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医五型血瘀证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探讨其内在联系。方法:采用N6A全自动血液粘度仪进行常规测定。结果:血液流变学与中医血瘀有直接相关性,其中Ⅱ型、Ⅲ型、Ⅳ型血瘀证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增高。结论:血液流变学对中医五型血瘀正定性和定位辩证诊断上升到定量诊断用参考指标。

      【关键词】 血液流变学,血瘀证,相关分析

      血瘀证是临床常见的症候,随着活血化瘀治则的广泛应用,关于血瘀证的本质及发生机制的研究已日趋引起人们的重视。按照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旨在分析了解血瘀证的“共性”及各型的“个性”,对我院门诊、病房150例血瘀症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测定,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正常对照组 选择来院健康体检者,肝功、肾功、血脂、血糖均在正常范围,男50例,35岁~70岁,平均年龄55岁;女性30例,30岁~72岁,平均年龄56岁,空腹抽取静脉血4 h内测定。

      1.2 研究对象 选择150例血瘀证患者,其中男性96例,年龄22岁~72岁;女性54例,年龄25岁~72岁平均年龄50岁。

      1.3 辩证分型标准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临床症状为主要依据,参考1988年北京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拟定的标准[1]。诊断按全国感染性休克中医辩证标准[2],并按全国高等院校教材中医学[3]辩证内容为标准。

      1.4 各型表现 气滞血瘀型(Ⅰ型)30例,除具有血瘀证的主要表现外,尚有食欲不振、情绪不稳定、胸腹满闷、舌质紫暗、舌苔薄黄、少苔,脉弦细或弦滑。其中肺心病5例,冠心病4例,脑血栓形成后遗症6例,偏头疼4例,慢性胃炎11例。气虚血瘀型(Ⅱ型)30例,除具有血瘀证的主要表现外还有脉细弱、舌体胖大、舌质淡红、少气懒言、疲乏无力、自汗。其中冠心病10例,肺心病6例,风心病4例,妇女更年期5例,慢性胃炎5例。寒凝血瘀型(Ⅲ型)30例,除具有血瘀证的主要症状外,尚有舌质青紫、舌苔薄白、脉沉弦、喜暖畏寒,遇冷加重。其中肺心病5例,冠心病12例,慢性肾炎6例,脑血栓形成后遗症5例,偏头疼2例。热郁血瘀型(Ⅳ型)30例,除具有血瘀证的主要症状外,尚有发热潮热、烦热、口干欲饮、皮肤瘀斑瘀点、舌质红绛或暗淡、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沉细数。其中慢性肾炎11例,风湿热9例,慢性胃炎5例,过敏性紫癜者5例。外伤血瘀型(Ⅴ型)30例,除具有血瘀证的主要症状外,尚有骨折外伤病史、局部瘀斑瘀块、头疼头晕等,其中骨折12例,脑外务8例,脑震荡后遗症5例,软组织挫伤5例。

      1.5 检测方法 采用N6A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对150例抗凝血标本进行测定。2 结果五型血瘀证组与正常对照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 。

      3 讨论

      通过150例五型血瘀证与血液流变学检测对照,证实了中医脏腑、气血、阴阳的虚实变化与现代血液流变学检测是一致的,说明血液流变学与中医五型血瘀证有其内在联系。从临床上分析,五个类型的血瘀证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病理各不相同,其瘀的程度各有差异,而血液粘度即随流动的难易程度、高切、中切、低切的不同变化而变化。要根据中医脏腑阴阳、气血虚实变化,调节气血与脏腑的生理功能,拟定不同的活血化瘀方药,保证人体血液流动的正常。

      【参考文献】

      [1]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281.

      [2] 沈自尹.中西医结合虚证论文述要[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127.

      [3] 中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44423.

    ↑上一篇:老年人不典型心肌梗死临床及心电图分析
    ↓下一篇:血清细胞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水平变化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