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不典型心肌梗死临床及心电图分析
发表时间:2011-10-08 浏览次数:494次
作者:李英 作者单位:乌海市人民医院,内蒙古 乌海 016000
【关键词】 不典型心肌梗死 老年人 心电图
Key words:Nontypical Miocardial Infarcation;The elderly;Cardiogram
心肌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病之一,典型的心肌梗死发作时,表现为心前区剧痛或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但由于老年人发生心肌梗死时常缺乏上述表现,症状因人而异可表现为多种多样,而心电图改变也各有不同。由于症状及心电图均多为不典型表现,以致常不易作出早期诊断,甚至漏诊、误诊。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搜集1998年5月至2006年12月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57例,其中52例为年龄在58岁~81岁的老年人,发生率为91.22%,其中男性42例,占心肌梗死总数的80.76%;女性10例,占心肌梗死总数的19.23%。既往史:糖尿病8例,冠心病6例,高血压病5例,高脂血症6例,脑血管病5例,肺心病3例,风心病2例,股骨颈骨折后卧床半年患者1例,有吸烟史44例,有家族史5例。发病诱因:过度锻炼或劳累6例,情绪激动3例,晨起吸烟1例,过量饮酒3例,过量进餐1例,用力排便3例,呼吸道感染5例,余无明显诱因。
1.2 心梗发生时间
06∶00~12∶00之间29例,占心肌梗死总数的55.76%;12∶00~18∶00之间11例,占心肌梗死总数的23.07%;18∶00~24∶00之间8人,占心肌梗死总数的15.38% ;00∶00~06∶00之间4例,占心肌梗死总数的7.69%。心梗发作高峰位于06∶00~12∶00,随后逐步递减,00∶00~06∶00出现最少。
1.3 心梗发生部位
前间壁20例,前壁8例,间壁6例,广泛前壁3例,前侧壁3例,下壁6例,下壁+前间壁2例,下壁+后壁2例,下壁+后壁+右室壁1例,后侧壁1例。从病变部位来看,以左前降支最常受累,其次是右冠状动脉,最后为左主干,且以2支、3支血管病变为多见。其中31例为经典梗死图形,22例为不典型心肌梗死。
1.4 住院期间严重心脏事件及伴发心律失常类型
急性心衰8例,心源性休克5例,再梗死1例,猝死6例。52例患者不同程度检出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含多源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阵发室速、室颤)26例,房性心律失常(含成对房早、短阵房速)10例,传导阻滞(含Ⅰ度、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左束支阻滞,右束支阻滞,室内阻滞)16例,混合性心律失常40例。
2 首发临床表现主要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心力衰竭型
患者多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不能平卧,出冷汗,四肢厥冷等。
2.2 胃肠病型
因患者表现为突发或渐进性剑突下不适或上腹痛,上腹部饱胀感,同时多伴有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烧心、气短,个别出现发烧、腹泻、出冷汗等症状,且病史有过量饮酒、过量进餐史。
2.3 呼吸道感染型
因受凉或过度劳累后,出现咳嗽、咳痰、气短、咽喉刺痛、呼吸困难,个别伴有低热 。
2.4 脑循环衰竭型
多因情绪激动、晨起锻炼或劳累后,突发晕厥,谵妄胡语、躁动不安、嗜睡、偏瘫、意识丧失、甚至昏迷。
2.5 高血压型
患者表现为头痛、头晕、血压升高及胸闷、心悸、出冷汗等。
2.6 放射痛型
此型患者临床表现最为复杂,也最容易忽视,有的表现为左臂麻木,两肩剧烈疼痛,个别仅左大拇指、食指针扎样刺痛;有的表现为双侧或左侧牙痛;有的表现为阵发性左肋间剧痛,用力及深呼吸时加重,并向肩背部放射;有的表现为咽喉部剧痛,向面部放射。
2.7 心律失常型
患者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有“停跳”感。
3 首次心电图表现
在同一患者的首次心电图描记中,可以表现为一种或多种同时存在的异常心电图改变。
3.1 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在未出现典型心肌梗死前,首先表现出来,多呈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往往历时不长,并同时伴有其他心电图改变,应结合临床,密切观察病情,但个别患者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阻滞可持续存在,有1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传导阻滞。其中房内传导阻滞2例,I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II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III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室内传导阻滞1例,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双支阻滞1例,3支阻滞1例。
3.2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有12例患者心电图表现为除STavR、V1上移外,其余导联ST段均呈缺血型下移,T波呈双向(先负后正)或倒置,各导联R波振幅均降低,个别伴有U波直立≥同导联T波,或倒置。经心肌酶化验证实。出院后复查,ECG改变可持续数周或数月,个别患者长期存在。
3.3 仅T波改变
有15例患者心电图表现为除avR、V1导联之外,其余导联上为冠状T波、双向(先负后正)或倒置,在数天或数周内出现由浅到深的倒置,同时伴有临床症状的逐渐加重,经心肌酶化验及心脏彩超证实。
3.4 QRS波不典型改变
有26例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为QRS波不典型改变:胸导R波递增不良:V1~V6的R波振幅递增不良或逐渐降低;Ⅱ、Ⅲ、avF, V1~V3导联中出现rS型,其r波极纤细,几乎呈直线状直上直下,不占时;R波向上的导联R波振幅降低,并经动态观察呈进行性降低。经心肌酶化验证实后,扩冠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
3.5 心律失常改变
有6例心悸、气短患者在窦性心搏尚未出现心肌梗死图形时,室性异位搏动已显示出心肌梗死的图形,出现Q波或QS波,同时伴有ST段抬高,T波高大直立或倒置等梗死图形,并能依据其出现的导联,能较准确的反映梗死的部位。
3.6 其他
3.6.1 预激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人群发病率不是很高,但由于其影响QRS初始向量,正向的δ波可掩盖坏死性Q波;负向的δ波可酷似或加重梗死表现;继发性STT改变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心肌梗死的原发性STT改变。因此,预激综合征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早期,一定要密切观察病情,动态观察12导联心电图变化。本组有1例患者,既往有B型预激综合征,突发胸部剧痛,急查心电图示窦性P波,PR间期<0.12 s,在各个导联上均可见δ波,QRS波群增宽,Ⅰ、Ⅱ、avL、V2~V6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T波倒置,由于δ波的影响,故V2~V4导联未出现Q波,、V5~V6导联呈qR型。心电图诊断:B型预激综合征,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3.6.2 其他
经心电图无法证实心肌梗死的患者有7例,后经心肌酶和心肌肌钙蛋白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变化。
4 讨论
老年人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又多种疾病于一身,因此,心肌梗死是老年人致死率很高的疾病之一。老年人心肌梗死主要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硬化,当其他危险因子增加时,会加重粥样硬化程度,极易在原有冠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痉挛和(或)血栓形成,引发心肌梗死。这些危险因子包括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病、冠脉异常、家族史、吸烟、不良饮食习惯、过度疲劳、精神刺激等。早已有文献报道,老年人心肌梗死多支病变比例较高,以左前降支最常受累,其次是右冠状动脉,最后为左主干,且以2支、3支血管病变为多见,若存在多种危险因子,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多支血管病变[1]。还有文献报道,冠心病心梗,男性患者远远多于女性,尤其老年人更为突出,可能与性激素雌二醇有关,因为雌激素的水平可以影响血液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有关学者对男性冠心病患者血清雌二醇(E2)、睾酮(T)水平和E2/T比值的变化进行了观察,E2/T比值增高(E2增高及/或T降低)具有引起脂质代谢紊乱,增加血液凝固性、促进血栓形成和纤溶障碍的倾向。还发现,雌激素可通过对冠状动脉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增加冠状动脉张力,促发冠状动脉痉挛。因此,使用雌激素治疗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具有良好的作用[2]。本文中男性病例42例、女性病例仅10例符合此结论。本文研究还发现,心肌梗死的发病是有一定时间性的,全天中以06∶00~12∶00之间29例,占心肌梗死总数的55.76%,恰与许多专家们提出的“魔鬼时间”吻合,一致认同的观点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血小板活性增强,血液粘稠度增高,冠状动脉的压力和应激力也随之增高,极易导致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所以专家建议,老年人在这一时间段,尽量避免情绪激动、做剧烈运动以及强冷刺激,有便秘习惯的老年人,尽量避免用力大便。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时,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甚至无症状,给临床的诊治造成极大的困难,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心脏植物神经衰变,疼痛阈值较高,对疼痛敏感性降低,全身疼痛刺激感知缺陷或心绞痛警示系统缺陷等有关,因此,常无症状或疼痛异位;因为首发症状复杂多样,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原发病及并发症较高,临床医师在诊断上极易先入为主;个别患者病史采集困难,心电图表现不典型,易造成临床诊断依据不充分。因此,在工作中,对于老年患者突发不适症状及体征,一定要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及时描记心电图以及血清酶学检查,并严密观察病情,注意动态演变,以防误诊、漏诊。使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治,降低冠心病意外事件及猝死率。
【参考文献】
[1]权薇薇.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3,12(3):159161.
[2]王坤铎.性激素水平与男性冠心病发病关系的探讨[J].医师进修杂志,2000,23(5):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