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细胞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水平变化研究
发表时间:2011-09-30 浏览次数:490次
作者:陈志刚,李庆洁,张丽 作者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河南 南阳 473061
【摘要】目的测定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a)]水平。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45例RA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IL1、IL6、IL8和TNFa在RA患者中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提示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是对观察RA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免疫调控功能又一组免疫生物学指标。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细胞因子,ELISA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a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有很高的致残率,其病因尚不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免疫学的变化在该病的病理生理学中有重要意义,也为应用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治疗RA提供了新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美国风湿性学会1987年制定的RA诊断标准确诊的RA患者45例,均系本院患者,年龄20岁~75岁,其中男15例,女30例。正常对照组为体检合格的人员44例,其中男13例,女31例,年龄19岁~49岁。
1.2 仪器和方法 仪器使用奥地利CliniBio 128型酶标仪和美国Multiwash洗板机。试剂盒由白求恩医科大学免疫室提供。用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包被96孔酶标板,4 ℃下反应48 h;按ELISA夹心法检测,酶标仪490 nm测吸光度查标准曲线,求其含量。
1.3 统计学处理 检测结果以±s表示,用样本均数t检验确定P值,比较各组资料的显著性。
2 结果
RA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IL1、IL6、IL8和TNFa含量。RA患者组血清IL1、IL6、IL8和TNF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各组资料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
3 讨论
RA是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种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介导RA炎症和组织损伤[1]。本研究结果显示,RA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IL1、IL6、IL8和TNFa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清中IL1、IL6、IL8和TNFa水平升高的原因主要是参与三种病理过程: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增强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在RA时,血清中的白细胞正是通过与粘附分子互相作用被汇集到关节腔的;刺激结缔组织细胞和多形核细胞产生前列腺素等小分子炎症介质;通过刺激滑膜细胞和软骨细胞、破骨细胞,减少糖蛋白合成,增加糖蛋白降解,并产生胶原酸和其他中性蛋白酶,释放骨钙等,从而导致骨和软骨的破坏。Yang Z等[2]报道RA患者关节滑液内IL6含量是血清内的300多倍,提示IL6主要是在局部病灶内产生。异常增高的IL6有促进过量B淋巴细胞分化的IgG分泌细胞并产生多克隆IgG,从而引起机体体液免疫调节紊乱,形成多种自身抗体,进一步激活补体等,破坏正常滑膜,引起损伤性效应并恶性循环。IL6还和IL1等细胞因子刺激破骨细胞释放一些酸性蛋白水解酶,从而导致骨吸收和软骨钙化增加,且IL6水平与血沉及疾病严重性、活动度呈正相关。IL8异常增高可引起炎症细胞在受累滑膜内浸润。积聚和释放活性产物,造成滑膜发炎,引起炎症性连锁反应,促进前列腺素合成及局部纤维母细胞增生。胶原沉积和纤维蛋白的形成,形成RA病灶,并可能对疾病的扩展及维持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表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测,对观察RA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免疫调控功能有参考价值[3,4]。以上数据能较为客观的反映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现状,故不失为对RA患者病情辅助诊断及预后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 Gay S,Cay R E,Koopman W J.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uisms of joint destruc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two cellular mechanisms explain joint destruction[J].Ann Rheum Dis,1993,52(suppl):39.
[2] Yang Z.Zingaerlli B.Szabo C.Effect of genetic disruption of ploy synthetade on delayed production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 and delayed necrosis during myocardial is chemiareperfusion iujury[J]. shock,2000,13(1):6066.
[3] 陈志刚,李庆洁.手术前后胃癌患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测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5:846.
[4]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85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