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1-10-09 浏览次数:519次
作者:明晓红,陈新,韩雪,曹学伟 作者单位:佳木斯市中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关键词】 基层医院,心肌梗塞,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塞是心内科急症、重症,根据心肌缺血心电图的ST段是否抬高将急性心肌梗塞分为ST段抬高性心梗(STEME)和非ST段抬高性心梗(NSTEMI),临床上对STEMI需要对心肌再灌注治疗。溶栓疗法是基层医院对急性心肌梗塞进行再灌注治疗的主要方法,现将我院2004-01~2006-12对老年人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4例均符合WHO关于STEMI诊断标准和溶栓指征,无溶栓禁忌证。其中男48例,女16例,年龄55~80岁,75岁以上老年人13例。梗死部位前间壁38例,广泛前壁10例,下壁7例,下壁+右室5例,下壁+后室+后壁4例。其中发病3h内溶栓为18例,3~6h内为30例,6~12h为10例,>12h 8例,但仍有持续性胸痛症状。
1.2 方法
溶栓前先瞬服阿斯匹林300mg,连用3d,此后100mg/d,尿激酶(广东天普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总量100~150万u;溶栓后12h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抗凝,12h 1次,连用3d,后改为qd,连用4d,并根据病情给予其他常规治疗。
1.3 观察治疗
溶栓前常规做18导联心电图,溶栓后30min,1h、2h复查12导联心电图(后壁,后室梗死者仍做18导联心电图)分别于发病6h、10h、12h、14h、16h、18h、24h、48h、72h、1周、2周)测室CK和CK-MB;观察心电图在溶栓2h内抬高的ST段回落情况,胸痛缓解程度以及是否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观察有无皮肤、粘膜、消化道,沁尿系统及脑出血征像;观察休克、心衰的发生,计算5周内病死率。
2 结果
冠状动脉再通37例,再通率为57.5%。3h内溶栓的18例患者中有14例溶栓成功,成功率为77.7%,64例中出血14例,其中皮肤出血6例,消化道出血2例,血痰1例,眼底出血1例,出血发生率15.6%。严重并发症是指出现休克、心衰、严重心律失常,(Ⅱ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严重窦缓等)其中休克5例、心衰4例,严重心律失常5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31.2%,64例中5周内死亡5例,病死率为7.8%。
3 讨论
影响溶栓放疗最重要的因素是血栓形成的时间,应用溶栓药应该越早越好。急性心梗患者中约50%的死亡是在梗死后60min内,其主要原因是可救治的致死性心律失常。(1)因此缩短院前延误时间(PDT),及早进行治疗程序,恢复心肌血流灌注,争取时间是关键,对预防心室颤动及猝死的发生,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本组患者在发病<3h之内18例,其中14例溶栓成功,成功率为77.7%,远高于平均再通率57.8%。因此应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尽可能在出现心绞痛迹象时及时就医。溶栓治疗的年龄界限是人为设定的,实际上可能无绝对的年龄界限,本组患者年龄>75岁有13例,接受了溶栓治疗。较合理的做法是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地权衡可能的溶栓得益,如严重出血并发症,风险间的比率,做出是否溶栓的决策。(2)起病危重的老年患者,前壁MI伴有左束支传导阻滞、糖尿病以及心率>100次/分等溶栓获益最大。
【参考文献】
[1]高润霖,朱文玲,胡大一,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2]杨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对QT离散病的影响[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19(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