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1-10-09  浏览次数:441次

      作者:李敏1,茹淑萍1,岳文华2  作者单位:山西省109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要】目的:通过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DM)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护理对策。从而为这类患者提出更好的护理模式。方法:回顾性地查阅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住院患者中AMI合并DM患者及单纯AMI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预后,对比患者发病时的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经溶栓抢救度过危险期后因并发症而死亡的死亡原因及病死率,同时对比2001年后改进AMI合并DM患者的护理方法后患者的病死率与1996年1月至2001年1月AMI合并DM患者的病死率。结果:DM患者有高的AMI发生率且发病年龄较轻,合并DM组患者其非典型胸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意识障碍、胃肠道反应均高于对照组。AMI合并DM时极易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并发症,使其病死率增高。经改进AMI合并DM患者的护理方法后,其住院病死率下降。结论:DM患者有较高的AMI发生率和病死率,而合并DM的心肌梗死患者有一系列的临床特点。依据其特点,改进护理方式和方法,可以使合并DM的AMI患者获益,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及痉挛等原因所致的心肌持续缺血坏死的一种疾病。它起病急、预后差、致残率高。近年来,随着医院设施的健全及技术的提高。使AMI的病死率逐年下降。但AMI如果伴发糖尿病(DM)则不仅预示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而广泛,还由于急性期应激反应,血糖升高明显而使病情加重影响预后[1]。因此,提高这类患者的护理水平,对降低AMI合并DM的病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我院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AMI合并DM的患者与同期单纯AMI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预后,分析AMI合并DM患者的特点,并探讨其护理对策,从而为这类患者提出更好的护理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住院患者中,AMI合并DM组85例,男54例,女31例,平均年龄60.8岁,单纯AMI组(对照组)120例,男9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5.6岁。AMI的诊断依据为WHO诊断标准[2]。DM的诊断依据为1997年专家委员会判定的诊断标准[3]。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回顾性地查阅其病历,记录患者发病时的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经溶栓抢救度过危险期后因并发症而死亡的死亡原因及病死率,同时对比2001年后改进AMI合并DM患者的护理方法后患者的病死率与1996年1月至2001年1月AMI合并DM患者的病死率。

      1.3 统计 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组资料示,DM患者有高的AMI发生率且发病年龄较轻,合并DM组患者其非典型胸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意识障碍、胃肠道反应均高于对照组。AMI合并DM时极易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并发症,使其病死率增高。经改进AMI合并DM患者的护理方法后,其住院病死率下降。

      3 讨论

      DM不仅能引起体内一系列代谢紊乱现象,包括高胰岛素血症、高糖基化代谢产物、高甘油三脂血症及肥胖等,还可直接损伤内皮功能而引发凝血前状态。因此,在加速动脉硬化形成、斑块破裂及继发血栓形成等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4]。AMI合并DM患者出现胸痛症状较少,可能与DM导致的心脏疼痛传入神经和交感神经受损,疼痛的敏感程度下降有关[5]。而胃肠道症状的增加可能与DM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AMI合并DM患者更易出现心力衰竭、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且病死率高,这是因为DM引起代谢紊乱及心脏微血管病变广泛出血,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导致心脏收缩功能减退。同时,DM患者更易引起心肌电活动紊乱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发生心律失常。DM患者有较高的AMI发生率和病死率,而合并DM的心肌梗死患者有一系列的临床特点。依据其特点,改进护理方式和方法,可以使合并DM的AMI患者获益,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护理方法:

      3.1 严密观察病情,警惕冠状动脉进一步缺血 AMI合并DM患者出现胸痛症状明显减少,因此必须密切观察,发现患者有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出汗等症状,要立即做心电图并通知医生,及时发现心肌缺血,防止漏诊。

      3.2 严密监测,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加强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紊乱,及时发现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等恶性心律失常征兆。备好各种药品和除颤、起搏装置。严密观察面色、四肢温度、湿度及血压变化。掌握过硬地除颤、心肺复苏等技术。

      3.3 结合特点,合理使用药物 应用溶栓抗凝药物时,应询问有无新近出血史和出血倾向,如DM患者有视网膜病变时应防止眼底出血,同时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鼻衄和皮肤出血点、淤斑等。再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中,应严密监测血糖、尿糖、糖化血红蛋白,应严格控制血糖。AMI患者多不能使用生理盐水,如使用葡萄糖,采用在每2 g~4 g葡萄糖中加入1 U普通胰岛素。这样,既可避免心力衰竭发生,也不会使患者血糖增加。同时,应防止患者有疲乏、出汗、恶心、饥饿感、心率加快、昏迷等低血糖反应发生,因为如出现低血糖不及时纠正,常诱发心动过速,加重心肌缺氧。所以,一旦确诊为低血糖,应立即给予果汁或糖块等。严重静脉推注葡萄糖注射液。

      3.4 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环境消毒 DM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下,易发生口腔、皮肤、泌尿系、肺部感染。应及时给患者翻身,进行皮肤和口腔护理,在行导尿等操作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同时,加强空气和地面消毒。

      3.5 根据病情,合理安排能量摄入 除低盐、低脂饮食外,同时应低糖饮食。饮食热量估计,首先按患者性别、年龄和身高得出理想体重,然后根据理想体重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AMI患者一般卧床休息,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104.5 KJ~125.4 KJ热量,营养不良、消瘦或伴有消耗性疾病者可酌情增加。其中,糖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2%~15%,脂肪占总热量的30%~35%。如患者能进食,提倡使用粗粮、杂粮,使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而不是猪油、奶油或其他动物油。忌食用单糖如蔗糖、蜜糖、饼干等。少用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如动物内脏、蛋黄等。多食新鲜蔬菜,既可增强胃肠道蠕动防止便秘,又可延缓消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3.6 关爱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心理应激易诱发血糖升高、各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合并DM的AMI患者由于控制饮食、使用胰岛素,一般心理压力更重。护士在开展健康教育时要根据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总结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6]。对高度紧张的患者,要保持镇静、信心和严肃但不冷淡的态度,认真执行各种治疗护理。通过行动和态度传递给患者“一切都在控制中”的信息,细致地解释各种操作及仪器,使患者相信会帮助他度过危险期。对于轻视自己病情的患者要向患者耐心地解释,讲解一些有关疾病的知识及不配合治疗的严重后果。对于态度消极的患者应多与其接触交谈,给予必要的鼓励,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还有,AMI患者长期卧床休息,与外界隔绝,可给予报纸杂志等以克服其孤独感。

      【参考文献】

      [1] 江济华,韦红霞,臧桐华,等.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J].临床内科杂志,2002,19(2):216217.

      [2] 杨国杰,杨立新.冠心病临床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80191.

      [3] 王瑞萍,张惠芬.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管的临床和病理对比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87,8:47.

      [4] Laaks M.Epidemiology of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e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J].Atherosclerosis,1998,137(suppl):6573.

      [5] 罗继健,麦家志,林英忠,等.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与近期预后分析[J].广西医学,1999,21(6):10961098.

      [6] 黄秀练.冠状动脉造影术前教育术后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2B):309.

    ↑上一篇: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下一篇: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治疗体会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