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律变异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1-10-10 浏览次数:475次
作者:苗泽辉,刘勇 作者单位:吉林省第四人民医院,吉林省康复医疗中心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律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观察72例不同程度的CHF患者(观察组)和56例健康人(对照组)的HRV时域指标,对比两组各指标及与心功能程度NYHA分级的关系。结果:观察组HRV指标SDNN、SDANN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并且心功能Ⅳ级者较Ⅱ、Ⅲ级者SDNN、SDANN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律变异性部分指标变化可作为判定CH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参考指标,部分指标与心功能分级明显相关。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变异性;参考指标
慢性心力衰竭(CHF)指各种病因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发展至一定的严重程度或终末阶段[1]。心律变异性(HRV)是指窦性心律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变化的现象,是指逐次心搏间期之间微小的差异,是判断自主神经活动的常用定量指标,是反映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平衡的重要指标[2-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09年7月间,我院心力衰竭患者72例(观察组),男43例,女29例,年龄48~79岁,平均(59.62±12.37)岁,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8例,肺源性心脏病1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9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Ⅱ级26例,Ⅲ级33例,Ⅳ级13例。本院门诊健康体检者56例(对照组),男35例,女21例,年龄29~78岁,平均(52.71±16.53)岁。均经临床体检无心、脑、肺、肾等主要脏器的器质性及明显功能性疾病,未接受过影响自主神经活性的药物,如激素、阿托品等。两组年龄、性别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DCG监测采用时代数码12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测得24 h的HRV测定指标有:①总体标准差(SDNN):全部正常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②平均值标准差(SDANN):24 h窦性心搏以每5 min一段R-R间期的平均值,再计算所有平均值的标准差;③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24 h连续相邻窦性心搏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④相邻R-R间期差值大于50 ms的百分比(PNN50):全部R-R间期中相邻的R-R间期之差大于50 ms的心搏数除以总的R-R间期的百分率 。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软件包。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受检者HRV指标比较。观察组SDNN、SDANN比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RMSSD、PNN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CHF患者HRV与心功能分级关系。随着心功能级别的增高,SDNN、SDANN降低越明显,尤其心功能Ⅳ级降低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SDANN与健康人比较明显降低,说明心力衰竭患者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平衡失调(SDNN)以及交感神经活性增强(SDANN),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害[4];而RMSSD、PNN50主要反映副交感神经张力水平[5],但副交感神经变化不太明显,与部分报道不一致,这可能与所观察患者病情及个体存在差异有关。不同心功能级别的心力衰竭患者的SDNN、SDANN随着心功能减退而逐渐降低,并且心功能IV级的SDNN、SDANN降低明显,说明心功能越差,HRV值降低越明显,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越严重,预后越差,死亡风险随之加大[6]。因此,心律变异性分析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可缺少的参考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祝善俊.心力衰竭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430.
[2]Paker M.The ncurchormonal hypothesis:A theory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disease progression heart failure[J].J Am Coll Cardiol,1992,20(2):248.
[3]孙瑞龙,吴宁,杨世豪,等.心律变异性检测临床应用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4):252.
[4]Saul JP,Arai Y,Berger RD,et al.Assessment of autonomic regulation in chronic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by heart rate spectral analysis[J].Am J Cardio,1988,61(13):1293.
[5]傅敏敏,张君良.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变异性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1,10(5):380.
[6]陈琛,何梦,陈励.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律变异性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7,16(2):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