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中药外治法在儿科的运用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671次

    作者:王静安 【关键词】  中药外治法

      摘要:中药外治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外治法和内治法的最大区别是用药方法和给药途径的不同。外治法不仅用途广泛、方法简单易行、 临床疗效确切,还可弥补内治法的不足。如对一些因多种原因不能服药的患者,尤其是对不能配合内服给药的婴幼儿,适当运用中药外治法,常常可收到明显的疗效。

      关键词:中药外治法;儿科;临床运用

      中药外治法在祖国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临床上广泛地运用于内、妇、儿、外、骨伤、皮肤、五官与肛肠等各科。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清代医家吴师机对中药外治法的优越性给予充分肯定,他在所著《理瀹骈文》中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笔者在6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特别注重内外兼治,并总结出几种简便易行、效果突出的外治方法。以下介绍两种比较常用的中药外治法:中药外洗法和中药熨敷法。

      1  中药外洗法

      中药外洗法在儿科临床上比较常用,尤其是对小儿外感风寒、发烧无汗、舌苔薄白、脉象浮紧、哭闹不肯服药者,可以使用自拟温经散寒汤来让患儿坐浴,为之熏洗,以温经散寒,发汗解表,从而治愈疾病。处方:紫苏30 g、荆芥30 g、麻黄30 g、川芎15 g、羌活15 g、艾叶30 g、桂枝30 g、石菖蒲30 g、细辛15 g。以上9味,用水适量,微火煎煮半小时,煎毕去渣,待温度适宜时,用药汤为小儿洗浴,洗后注意避风保温,每日3~4次。

      若患儿温热内蕴,遍体发疹、奇痒难忍、苔黄腻、脉滑数,病及气血营卫者,则使用自拟解毒退疹汤来洗浴。处方:黄连9 g、黄柏30 g、苦参60 g、苦丁茶60 g、大青叶30 g、地肤子30 g、寒水石300 g。以上7味,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去渣取汤,待温度适宜时,用药汤洗浴,每日3~4次。

      2  中药熨敷法

      中药熨敷法,自古有之。在儿科疾病中,常常用于风邪外袭,寒凝经脉,从而引起腹痛、“走肾”(疝气)等多种病症的治疗。方药使用自拟温经消液散。处方:吴茱萸30 g、小茴香30 g、石菖蒲30 g、陈皮15 g、艾叶30 g、肉桂15 g。用法:①以上6味,共研为细末,加水煎煮40 min,泡洗少腹两侧及阴囊。每日2次,1剂使用两天。药渣用棉布包裹,压于患儿疝气部位,坚持至消散。每次半小时,使药热力透达,5日为1个疗程,以愈为度。此法适用于水疝。②上药仅取前两味,炒热,用棉布包裹,轻熨患儿小腹及少腹两侧,直至患儿睾丸落入阴囊。此法适用于寒疝。

      案例1  肖某,女,3岁,1995年6月2日初诊。发烧4日,入夜体温高达40 ℃,虽输液及服西药,体温仍居高不下。患儿身热无汗,烦躁哭闹,苔薄白较润,指纹浮红。证属外感风寒,郁而发热。当以辛温发散之法宣解外邪。处方采用自拟温经散寒汤加减:紫苏30 g、荆芥30 g、麻黄30 g、川芎15 g、羌活15 g、艾叶30 g、石菖蒲30 g。嘱其药煎半小时,用药水洗浴,每日3~4次,洗后避风。次日患儿复诊,体温已降至正常,后略事调理而获痊愈。

      案例2  赵某,男, 5岁,1995年4月4日初诊。患儿因“走肾”时时疼痛,啼哭不止,舌淡紫,苔白滑,脉弦紧。此乃寒邪客于下焦,厥阴肝经失荣,所谓:“寒邪入经而稽带,泣而不行……故卒然而痛。”投入温经散寒、通络行气止痛之剂。处方用自拟温经消液散:吴茱萸30 g、小茴香30 g、桂枝30 g、川芎30 g、肉桂30 g。煎熬40 min,每日熨敷患部4~6次,每次30 min,连续熨敷5 d。其病遂愈。

      案例3  李某,男,14岁。患者皮肤遍发湿疹,疹红肤灼,奇痒难忍,搔后皮肤湿润,苔黄腻而厚,脉滑数。此乃温热内蕴,侵及血分,流于肌肤而发是病。所谓“有诸内必行于诸外”是也。治以清热除湿,凉血解毒。处方采用自拟解毒退疹汤:黄连9 g、黄柏30 g、苦参60 g、苦丁茶60 g、大青叶30 g、地肤子30 g、寒水石300 g。煎汤外洗。

      按:例1患儿为外感风寒之邪,邪气在表,急当宣散,即《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外洗之药,皆辛温发散之品。“治寒以热”,洗浴肌肤,则腠理开、肺气畅、营卫和、血脉通,故能透邪外达,洗浴而愈。例2为小儿杂证“走肾”(疝气),究其所以,实乃寒邪客于厥阴肝经,引及睾丸所致。以温经散寒降逆、活血行气之药熨敷,正是《医学心语》“温者,温其中也。脉受寒侵,必用温剂”之义也。药中病机,其病自愈。例3为皮肤湿疹,究其病因病机,乃内蕴湿热之邪自血分而发于肌肤。故用清热解毒除湿之药以除病根,辅以苦降凉血之品而泄血热,标本兼治,是治外即治内也。

      (成都市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17)

    ↑上一篇: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与同龄健康小儿血液中5种微量元素检测对照分析
    ↓下一篇:不完全川崎病35例临床特点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