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新生儿黄疸时胆红素、心肌酶、心电图变化特点研究

    发表时间:2012-02-21  浏览次数:518次

      作者:冀金玲  作者单位:河北河间,河间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摘要】目的 研究几种不同发病机制的新生儿黄疸胆红素、心肌酶、心电图变化特点。方法 取2005年5月-2008年5月3年来新生儿室85例新生儿黄疸病历(分别为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梗阻性黄疸)做回顾性总结。结果 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梗阻性黄疸时心肌酶不升高,心电图和心电监护均正常,只是胆红素升高;而溶血性黄疸时心电图、心电监护正常,但心肌酶升高,胆红素也升高。结论 溶血性黄疸时心电图、心电监护正常,只是心肌酶升高与溶血有关,而无器质性心肌损害。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实验室检查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又分为肝细胞前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后性黄疸。在此仅就我院近3年来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中肝细胞前性黄疸及肝细胞后性黄疸患儿的胆红素、心肌酶、心电图变化特点作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5例病例均为我院2005年5月—2008年5月新生儿室住院黄疸患儿,其中生理性黄疸30例,平均年龄8天,病程3~5天;病理性黄疸55例,其中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母乳性黄疸30例,平均年龄30天,病程1周左右, ABO溶血性黄疸20例,平均年龄3天,病程两周左右;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胆细胞后性黄疸即阻塞性黄疸5例,平均年龄为20天,病程2天后转外科治疗。

      1.2 临床表现 均以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主要表现,其中生理性黄疸为轻、中度黄染,而病理性黄疸均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重度黄染,甚至手心足心黄染。

      1.3 实验室检查 生理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TBIL)及间接胆红素(IBIL)均增高,TBIL平均133.3μmol/L,低于226μmol/L,且心肌酶CK、CK-MB均在正常范围,心电图正常。病理性黄疸除TBIL大于226μmol/L外且伴有IBIL、DBIL及CK、CK-MB等的不同变化具体情况。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心电监护不同变化

      2 讨论

      生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出生后2~14天内血清胆红素升高大于34μmolL(2mg/dl),但新生儿胆红素大于85μmolL(5mg/dl)时方显示肉眼黄疸不伴有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异常,足月儿约50%于出生后2~3天皮肤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7~10天消失,平均胆红素为102~136μmolL(6~8mg/dl)不超过226μmolL(12.9mg/dl),早产儿约80%出现黄疸,持续3~4周消失,平均胆红素为171~204μmolL,不超过255μmolL(15mg/dl)。众所周知,生理性黄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新生儿有其特殊的不同程度的功能缺陷,间接胆红素被运至肝脏未完善排泌系统导致其超负荷,新生儿出生后不能再依靠母体和胎盘处置,需待其自身代谢和排泌功能出现,间接胆红素才不会蓄积,其机制为[1]:(1)肝细胞内Z蛋白虽然在胎儿期已完全发育,但主要与非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结合的Y蛋白含量很少,出生时几乎缺如,需待出生后第2~3周成熟。(2)肝细胞葡萄糖醛酸酶活力在出生时仅为成人的10%,约于生后两周才接近成人水平。(3)尿核苷二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含量少,活力较低,影响胆红素的结合。(4)胆红素负荷较高。(5)肠肝循环增加。

      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肝肠循环增加有关。另外,新生儿小肠内的葡萄糖醛酸酶含量多,此酶主要来自母乳,它可以催化结合胆红素变成游离胆红素,使肠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加之乳婴的肠蠕动较慢致使吸收增多而出现母乳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即新生儿溶血病又称胎儿成红细胞增多症,为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针对婴儿红细胞的母体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造成大量的胎儿红细胞破坏,临床上主要为由Rh血型的D抗原和ABO血型不合产生的溶血性疾病。

      阻塞性黄疸的发病多由于先天性胆道闭锁引起的[2]。以上几种黄疸发病机制不同,其中前三者虽然均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但是心肌酶在溶血性贫血时升高,考虑与溶血有关,而其他三种均无异常。CK主要分布于骨骼肌和心肌内,其次为脑组织和平滑肌等CK-MB为其同工异构酶,它们具有相同的生物活性。正常人血清中仅含少量CK,新生儿溶血症时肝功能正常,但CK增高,心电图和心电监护正常,证明与溶血有关而无器质性心肌损害,其机理待进一步研究。ALP在生理性黄疸时正常。而病理性黄疸时升高与胆红素水平相关。

      【参考文献】

      1 KellyDA. Disease of the liver and biliary system. In children. In Schiff. ER. Sorrell MF. Maddrey WC. eds liver diease in infancy and childhood.

      2 董永绥.小儿黄疸,见过晋源主编.内科讲座(5).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2-43

    ↑上一篇:儿童腹股沟斜疝175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小儿腹泻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