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肿瘤学》

    肿瘤化疗患者应用PICC导管与静脉留置针的效果比较

    发表时间:2014-02-12  浏览次数:772次

      PICC置管是一种由外周静脉穿刺插入中心静脉导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方法[1],在体内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近年来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对需长期输液的患者也减轻了反复穿刺的痛苦。为探索最佳的输液途径,笔者对肿瘤化疗患者采用了PICC导管与浅静脉留置针两种输液途径进行观察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疼痛科2011年11月~2013年5月收治的肿瘤患者62例,年龄28~70岁,平均(46.3± 8.4)岁,其中男40例,女2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PICC组)和对照组(静脉留置针组)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药物剂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1.2.1 对照组: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2~24G兢玛密闭式静脉留置针。血管宜选择前臂弹性好且较粗直的,尽量绕开关节和瘢痕处。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后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绷紧穿刺点远端皮肤,针尖斜面向上以15°~30°角进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降低角度沿血管再进针1~50px,然后边退针芯边将外套管缓慢送入血管内。针芯退出后,松开止血带,以150px×175px无菌透明敷贴封闭固定,接上正压接头,连接输液装置输液治疗。3M敷贴上注明穿刺日期、时间。1.2.2 观察组:选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选择穿刺部位,一般首选肘部的贵要静脉,其次是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患者取平卧位,穿刺侧上臂与身体成90°外展,常规打开穿刺包取出纸尺,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右胸锁关节后再向下到第3肋间,测量所需导管的长度,一般长度为43~1200px,同时测量上臂臂围。建立无菌区,常规消毒穿刺点范围500px以上,将导管内腔注满NaCl溶液,嘱患者头偏向术侧,尽量低头,使下颌紧贴肩部,扎止血带,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孔巾,以15°~30°角进针,一旦见回血立即放低角度推入导管针1~2mm,穿刺成功后隔无菌巾松开止血带,压迫导管尖端上方25px处的血管,退出针芯后将导管送至预计长度,导管护翼夹住导管贴近皮肤[2]。用20ml注射器抽回血并注入无菌NaCl溶液10~20ml,确定导管是否通畅后,接上正压接头。将体外导管弯曲为S形放置,穿刺点放小方纱,用250px ×300px的无菌透明敷贴覆盖固定。穿刺结束后拍胸部正位片确定导管位置,导管末端在右侧四到六肋间隙即可输液[3]。24h内穿刺部位加压固定,24h后更换敷贴,以后每3天常规消毒局部后更换敷贴1次。1.3 评定标准:静脉炎判定: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关于静脉炎的判断标准,程度从轻到重可分为Ⅰ级、Ⅱ级和 Ⅲ级。疼痛程度判定:以疼痛程度评估表(NRS)数字分级法,可分为无疼痛(0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9分)、剧痛(10分)。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留置时间比较:经统计,观察组留置时间最短为69d,最长为352d;对照组留置时间为1~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 两组患者静脉炎、疼痛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静脉炎和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肿瘤患者确诊后需要进行很长时间的治疗,多个疗程的化疗药物输注以及高浓度营养液的补充,需要进行长期的静脉输液[4]。静脉留置针虽然操作简单,也减少了反复的静脉穿刺,但留置时间短,平均2~5d,且软管材质较粗糙,留在患者血管内的塑料套管较短,最长仅有62.5px,在输入高浓度或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引起静脉炎和液体外渗,引发疼痛肿胀。PICC导管材质柔软、弹性好,对血管刺激小,留在血管内的导管长度可达45~1375px,导管远端达上腔静脉。化疗药物和高浓度或刺激性强的药物经PICC导管注入后,迅速被血液稀释并进入血液循环,减少了化疗药物对周围血管的刺激,避免了药物引起的外周静脉炎、静脉硬化和药物渗漏引起的组织坏死,保护了外周静脉网。由于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在体内留置时间长,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大大减少了护理工作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同时提升了患者满意度。PICC导管易固定,不易滑脱,且不限制患者手臂的正常活动,置管期间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不受影响。由此可见,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效果远远高于静脉留置针。本研究显示,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患者承受的痛苦少、并发症少、对日常生活不会产生诸多不便,可能对输入药物的速度及药量进行合理地控制,是一种有效且安全可靠的静脉治疗新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欧琼珊.PICC置管与外周静脉留置针在食管癌患者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4):336.

    [2] 郭瑜蒙,王 芳.对PICC及静脉留置针在肺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35):7827.

    [3] 燕欣秀,徐好好.PICC导管与静脉留置针在血液病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268.

    [4] 李彩凤,张 焕,等.PICC置管与静脉留置针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8):144.

    [收稿日期:2013-11-12 编校:朱林]

                                                                                                                   

    ↑上一篇:椎动脉闭塞脊髓前动脉代偿并发椎动脉动脉瘤一例
    ↓下一篇:脾部分切除术治疗成人脾脏良性肿瘤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