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肿瘤学》

    脾部分切除术治疗成人脾脏良性肿瘤

    发表时间:2014-02-11  浏览次数:763次

      脾脏占位性病变较为少见,临床上多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发现的。且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是在体检时经彩超或CT发现,如果发现有此病变,需行脾脏切除[1]。近年对脾脏功能的深入研究,脾脏的功能日益受到重视,故脾脾脏良性占位病变可行脾部分切除术。现将我院发现的行脾部分切除术8例病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0年3月~2013年6月共对8例术前、术中诊断为脾脏良性肿瘤的患者行脾脏切除术。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19~72岁,平均45岁。术前左上腹部不适3例,无症状5例。术前均经彩超、增强CT或增强磁共振成像诊断为脾脏占位性病变,脾上极3例,脾下极5例,病变大小3~150px。全部脾脏占位性病变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1.2 手术方法: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部手术患者均采用仰卧位,左腰背部垫高,选择左肋缘下切口。首先用超声刀或电刀充分游离脾膈、脾肾、脾胃韧带(切除脾下极可保留脾胃韧带),保留脾结肠韧带,可以抬起脾脏后,在胰腺上缘距脾门3cnl处找到脾动脉干,切开胰被膜后用直角血管钳将脾动弥轻轻挑起,用8号导尿管穿过脾动脉干,再将导尿管的两端套A一截合适的橡皮管内,轻轻束紧,开始记录阻断的时间,此时脾脏出血停止。仔细解剖脾门并结扎脾占位部位的脾外血管分支。然后松开束带,明确脾脏缺血界限,再次束紧脾动脉干,在距缺血界限12.5px处用刀刃锐性楔形切除脾脏破裂部分,用小圆针细丝线缝扎脾断面血管断端,缝扎完毕后松开束带,观察断面是否有漏扎的活动性血管出血,如有出血逐一缝扎,最后用粗肠线贯穿脾脏全层耨式缝合,观察断面无出血后,创面喷生物蛋白胶,覆盖可吸收止血纱布或大网膜,除去束带,左膈下常规放置引流管。

    2 结果

    所有8例脾占位病例均得到顺利恢复,术后第2~3天开始进食及下床活动,术后8~10d康复出院。病理结果:脾血管瘤5例(脾海绵状血管瘤4例,脾多发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脾假性囊肿1例,脾错构瘤2例。术后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3个月~6年,均健康存活,患者对手术结果表示满意。

    3 讨论

    脾脏肿瘤临床罕见,以良性肿瘤居多。脾脏良性肿瘤包括血管瘤、淋巴管瘤、错构瘤、纤维瘤、脂肪瘤等,以血管瘤多见[2]。脾血管瘤发生基础系脾血管组织的胎生发育异常所致,其病罕见。超声表现多为强回声,本案其中1例为弱回声血管瘤,更为罕见[3]。由于脾脏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尤其在抗感染、抗肿瘤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脾脏具有强大过滤功能和潜在的造血功能。在临床上已注意到脾切除术后易致感染增加,无脾综合征和易发生脾切除术后凶险感染(OPSI)等。胡虞乾等研究显示保留部分脾脏外周血1gM水平维持正常,说明残脾有助于维持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4]。因此保留脾脏增加了免疫功能,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所以可根据医院技术水平选择脾部分切除术治疗脾良性肿瘤。脾脏的血供呈节段性构筑特点和保留原脾1/3脾实质可代偿脾功能成为脾部分切除的理论基础[5]。行脾部分切除的病例需要具备如下条件:①肿瘤部位在脾上极或下极处,并远离脾门;②肿瘤与周围组织不存在粘连现象;③肿瘤大小不能大于脾脏的1/2;④没有发生凝血机制障碍。本组资料8例患者中有3例肿瘤部位在脾上极,5例肿瘤部位在脾下极,且均与脾门有较远距离,肿瘤与周围组织不存在粘连,所有患者均没有血液系统疾病。脾部分切除术的关键在于合理处理血供,应对肿瘤端血运进行充分结扎,并充分保残脾血运。笔者认为脾部分切除术治疗脾良性占位病变是安全可行的,脾断面血管妥善处理是防止术后继发出血的关键。

    4 参考文献

    [1] MakrinV,AvitalS,WhiteI,et al.Laparoscopi c splenect omy for solitary splenic tumors[J].SurgEndosC,2008,22(9):2009.

    [2] 陈思瑞,彭 兵,王艺超,等.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性病变18例临床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1(4):740.

    [3] 闻 娟,袁再强.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脾血管瘤的诊断价值[J].中外放射技术,2007,28(3):83.

    [4] 胡虞乾,陈延林,莫瑞祥,等.脾部分切除加门腔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8,1(17):88.

    [5] 姜洪池,乔海泉.脾脏外科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37-341.

    [收稿日期:2013-10-28 编校:徐强]

     

    ↑上一篇:肿瘤化疗患者应用PICC导管与静脉留置针的效果比较
    ↓下一篇:恶性肿瘤放疗患者焦虑情绪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