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2例

    发表时间:2010-05-10  浏览次数:597次

      作者:张玲 王燕 魏羽佳 宋守荣 廖 跃 刘素琴 吴保华 作者单位:贵阳医学院附院 皮肤科, 贵州 贵阳 550001

      【关键词】 孢子丝菌病 淋巴管炎 误诊 伊曲康唑

      孢子丝菌病是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慢性深部真菌病,1898年Bejamin Schenck首次报道并分离出该病的病原菌。申克孢子丝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和土壤中,通过皮肤外伤感染而致病。由于孢子丝菌病在临床上易发生误诊,现将近期诊治的2例孢子丝菌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例1:女,63岁,农民,因左上肢结节,溃疡5月余就诊。患者5月前无明显诱因左手拇指甲根部红肿、脱屑,外伤史不详,未予重视。10余天后左前臂出现一黄豆大小的丘疹,皮疹迅速增大形成红色的结节,自行外用鱼石脂软膏,皮疹无好转,并逐渐增大,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有黏稠脓性分泌物,左上肢其他部位出现数个类似的结节。就诊于当地医院病理活检诊断为皮肤化脓性炎症,给予抗生素及局部换药等治疗,症状未缓解。查体: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左手拇指甲根部至左上臂可见5个蚕豆大小的红色结节,左前臂中段见12 cm×7 cm大小的溃疡,表面有痂壳,痂壳下有脓性分泌物,皮疹沿淋巴管呈线状分布。皮肤组织病理活检显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内多细胞肉芽肿,血管纤维增生(图1)。真菌培养:见申克孢子丝菌。诊断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

      例2:男,50岁,农民,因右上肢结节半年余就诊。半年前患者右手食指外伤后,患处化脓、结痂。其后右手背出现一黄豆大小的红色结节,化脓、结痂。皮疹逐渐增多,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淋巴肉芽肿,给予青霉素等抗炎对症治疗,症状无缓解。查体: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右食指至右上臂中段可见多个直径1~4 cm的结节,表面有痂壳,挤压有脓液溢出。皮疹沿淋巴管呈线状排列(图2)。真菌培养及鉴定示申克孢子丝菌。诊断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

      1.2 治疗 两例均以伊曲康唑胶囊200 mg,2次/d,口服,外用联苯苄唑软膏,2周后症状明显好转,伊曲康唑改为200 mg,1次/d,治疗过程中患者未诉特殊不适。例1治疗2月后,结节消失,溃疡愈合,遗留瘢痕及色素沉着斑;例2治疗2个月后,结节全部消失,遗留色素沉着斑。两例患者仍在巩固治疗随访中。

      2 讨论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件淋巴管的慢性感染,可致化脓、溃烂及渗出,有时尚可波及各脏器[1]。申克孢子丝菌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腐生菌,存在于稻草、芦苇、水果、树皮、昆虫、尘土、动物粪便、海藻及海生动物中,因此,经常暴露于这类环境的人属于高危人群[2],如农民、园丁、兽医等。本病主要是通过损伤的皮肤而感染,也可由吸入孢子而引起肺孢子丝菌病。两例患者均属于高危人群,例2发病前被木刺刺伤食指,有感染孢子丝菌的易感因素。

      皮肤孢子丝菌病临床上分为三型:固定型、淋巴管型及播散型,淋巴管型占75%。孢子丝菌由皮肤、黏膜损伤处侵入组织,在局部引起化脓性感染,当机体免疫力较强时局限于局部,为固定型;病变可沿淋巴管蔓延,皮疹呈带状分布,为淋巴管型。少数病人可播散至全身,此型多发生于营养不良、艾滋病、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年老体弱者,也有报道免疫力正常者患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3]。

      本病在黑龙江省、吉林省江苏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的报道较多[4],在已报道的病例中,多有被误诊的过程,报道误诊的病例多属固定型的损害,淋巴管型误诊病例报道较少。本组两例患者为淋巴管型,皮疹典型,但均在当地医院误诊,误诊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因素。(1)部分基层工作的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缺乏深部真菌病的相关认识。本文两例患者皮疹典型,可见典型的沿淋巴管走行的排列成串珠状的结节和溃疡,因缺乏本病的相关知识,故未考虑孢子丝菌感染的可能。两例患者均按细菌感染给予相应的抗炎治疗无效,此时要考虑特殊感染的可能,应做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帮助诊断。(2)询问病史不详细,对患者有无外伤史,以及职业要进行详细的询问。两例患者均为农民,属于高危人群,且例2有明确的外伤史。(3)忽视病原学的检查。申克孢子丝菌是一种菌丝腐生相和酵母寄生相的双相真菌,在人体内表现为酵母型,体外表现为菌丝型,真菌培养是诊断孢子丝菌病的金标准,从镜检所见的菌丝形态和分生孢子即可鉴定。

      孢子丝菌病一旦感染,均不能自愈,无论何种类型都需要系统或局部治疗。自20世纪初就已开始应用的饱和碘化钾溶液(SSKI)口服治疗孢子丝菌病,其治疗机制目前仍不清楚[5],由于该药有效和廉价,曾被作为治疗孢子丝菌病的首选药物。碘化钾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调整剂量,用药时间长,疗效缓慢,而且口服碘化钾副作用较多,有流泪、喷嚏、恶心、刺激性味道及甲状腺肿大等。本文2例患者用伊曲康唑治疗2月左右,皮损已基本治愈,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疗效满意。因此认为,伊曲康唑是治疗皮肤孢子丝菌病的首选用药,与文献报道相符[6]。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33-434.

      [2]De Araujo T,Marques AC,Kerdel F.Sporotrichosis[J].Int J Dermatol,200l (12):737-742.

      [3]夏建新,王延龙,王平凡,等.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一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11):729-730.

      [4]陈裕充.孢子丝菌病[J].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8(4):233-241.

      [5]吕雪莲.孢子丝菌病的治疗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7):585-588

      [6]Kauffman CA, Hajjeh R, Chapman SW.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porotrichosis. for the mycoses studygroup.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J]. Clin Infect Dis,2000(30):684-687.

    ↑上一篇:对称性带状疱疹1例
    ↓下一篇:寻常型银屑病合并皮肌炎1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