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麻醉学》

    氟哌啶醇引起不随意运动7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0-07-07  浏览次数:498次

      作者:郭涛,张亚健 作者单位:(锦州市中心医院麻醉科,辽宁 锦州 121001)

      【关键词】 氟哌啶醇 不随意运动

      临床应用氟哌啶醇导致的不随意运动,是由于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功能障碍而产生的无目的运动,这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往多由精神学科医生所报道。近年来,麻醉医师已普遍将氟哌啶醇用于麻醉的辅助用药。随着应用病例的增多,氟哌啶醇引起的不随意运动也逐渐被麻醉医生所认识并加以防范。我院2000—2002年共发生7例,现做以总结分析。

      1 临床资料

      本组发生病例7个,均为男性。年龄最大12岁,最小7 岁。最大体重62 kg,最小体重24 kg。其中疝气3例,鞘膜积液1例,阑尾炎2例,甲状腺囊肿1例。ASA分级1~2级,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4例,全身静脉麻醉2例,局麻强化1例,常规麻醉前用药。

      本组病例麻醉效果确切,考虑年龄因素恐术中不予配合,均在手术开始后给予氟芬合剂(芬太尼0.1 mg,氟哌啶醇5 mg)三分之一或半量。术中过程顺利。但上述病例最快术后6 h最慢20 h出现不能静坐,眼球上翻伴有震颤,手足徐动,偏头,颈强直,肌阵挛,个别呈现角弓反张,但不存在病理反射(巴彬斯基阴性)。病人发作时神智清楚,言语流畅,血压、呼吸正常。分析与应用氟哌啶醇关系密切,立即静脉给予东莨菪碱0.3 mg、安定5~10 mg,反复发作者再次给予安定治疗。全部病例上述症状在24~48 h内消失,无遗留症状。

      2 讨 论

      氟哌啶醇属丁酰苯类衍生物,是Janssen于1958年合成的第一个丁酰苯类药物。临床应用证实它是一种强有力的DA受体阻滞剂,因其有良好的镇静、解除焦虑、紧张的作用,已成为麻醉前用药、局部或部分麻醉的辅助用药、全麻诱导药和静脉麻醉的组成部分。

      氟哌啶醇的不良反应主要是锥体外系功能障碍,其发生机制不甚明了。查阅相关文献报道,支持率较高的有:多巴胺能系统受累假说即中脑-皮质多巴胺系统的突触后多巴胺受体阻断,中枢多巴胺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失衡假说,纹状体乙酰胆碱增加,高或低多巴胺能状态与尾状核、被壳或苍白球内的多巴胺受体阻断有关,氟哌啶醇敏感的δ受体可能与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有关。本组病例均为儿童,亦不除外与其生理性锥体外系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有关。

      对于氟哌啶醇导致的不随意运动预防应予以重视。力争首选危险性较低的药物,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谨慎使用,使用最低有效剂量,避免长期应用将明显降低发生率。

      对于氟哌啶醇导致的不随意运动无特效药物治疗手段。可选择抗胆碱性药物如东莨菪碱,但要注意须静脉内给药,不能常规使用,以免增加迟发性运动障碍危险性。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也有一定效果,如阿扑吗啡可作用于突触前从而降低多巴胺的更新,可小剂量使用。苯二氮卓类如安定可减轻肌肉痉挛,应积极选用。

    ↑上一篇:氯诺昔康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七氟醚复合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骨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