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带蒂回盲肠间置代胃术的抗反流效果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08-11  浏览次数:473次

      作者:赵志敏*,张军辉,王飞  作者单位:河北省赵县人民医院 赵县 051530

      【摘要】目的:观察带蒂回盲肠间置在近端胃次全切除术后的抗反流效果。方法:对20例贲门癌病人手术采用带蒂回盲肠移植于食管与残胃之间的方法,术后15天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术后6个月行食管镜活组织检查。结果:20例上消化道造影取头低足高位,同时腹部加压未发现钡剂反流,食管镜检查镜下17例无胃内容物反流,组织学无炎症变化。结论:该术式接近生理要求,能有效地预防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关键词】 贲门癌,带蒂回盲肠间置,反流性食管炎

      为了减少近端胃次全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并发症的产生,2006年6月至2009年2月我们采用带蒂回盲肠移植于食管与残胃之间治疗贲门癌2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年龄39~70岁,男14例,女6例。全组病例术前皆行胃镜检查,选取病变部位在齿线以下的贲门癌病例。肿瘤直径2~8cm,病理诊断贲门腺癌。全组病例均经上腹正中切口行胃近端根治切除术。

      1.2 手术方法:常规行胃近端次全切除术。游离回盲部及升结肠,常规切除阑尾,保留回结肠动静脉作为营养血管,做成一带蒂回盲肠肠段(包括回肠10cm,盲肠及部分升结肠10~15cm),将此肠段通过横结肠系膜置于结肠上区,并顺时针旋转180°间置于食管与残胃之间,利用管状吻合器行食管回肠端侧,结肠与残胃端侧吻合。肠管处行回结肠吻合,关闭结肠系膜裂孔。

      1.3 结果:带蒂回盲肠间置吻合术后所有病人均无吻合口瘘发生。术后15天常规行稀钡造影检查,吻合口及回盲结肠口处通畅;取头低足高位45度同时腹部加压,观察5分钟左右,未发现钡剂反流。术后随访观察6~12个月,均无反流表现,能平卧入睡。术后6个月复诊行食管镜检查,在食管镜下观察粘膜的炎症改变及有无反流,在吻合口上方取食管粘膜两块活检。结果发现镜下无胃内容物反流17例。轻度反流3例,组织学无炎症变化17例,Ⅰ、Ⅱ级为2例和1例,无Ⅲ级炎症病例。

      2 讨论

      由于吻合技术的提高和各种吻合方法的改进,贲门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但现行的吻合方法无抗反流作用,食管与残余胃之间成为共同腔,胃内容物随压力梯度可自由涌入食管内[1]。刘锟1983年报告“隧道式”吻合术,对预防反流性食管炎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在贲门癌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后,剩余胃较小,难以打“隧道”进行吻合,勉强操作也存在吻合口狭窄的不足。

      显然,贲门癌术后选择一种术后胃食管反流较轻,生活质量较高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是十分重要的。但任何手术方法的改进,其效果不能仅凭主观症状来判断[2]。许多长期存在反流的患者,其食管粘膜有慢性炎症而增厚,感觉减退,反流症状不明显。所以,只有根据客观的检测才能确定是否存在胃食管反流。

      我们设计的带蒂回盲肠间置代胃术,利用了回盲瓣的单向传输性机制。回盲瓣受胃内压影响,回盲瓣的上唇及下唇可对靠呈向心性闭合,作用类似甚至强于贲门部粘膜“玫瑰花结”的功能,从而阻止了胃内容物的反流,此现象术后通过胃造影及胃镜检查得到验证。病人术后无反酸、胸骨后疼痛及烧灼感等表现。其次,回盲肠间置增加了胃的容量,而且结肠有吸收水分、电解质和葡萄糖及分泌粘液与胃相似的功能,结肠的运动有节段性收缩和推进性收缩两类,有利于代胃功能的发挥[3]。临床应用证明,此手术方法,接近生理要求,能非常有效地预防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其彰,张毓德,杜喜群,等.食管癌的切除术后胃重建食管的测压观察.中华外科杂志,1988,26:305-309

      [2] 王其彰,刘俊峰,赵新明,等.食管胃吻合能否抗胃食管反流.中华外科杂志,1999,37:71-73

      [3] 谭海东,焦喜林,赵增顺,等.带血管回盲瓣移植在近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11例报告.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15(5):307-308

    ↑上一篇:双歧三联活菌辅助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475例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