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血液病学》

    血液采集过程中"冷链"的现状分析及优化

    发表时间:2014-01-21  浏览次数:1063次

    “冷链”是一套用于血液和血浆储存和运输的系统,该系统的主要要素有两个,分别是组织和管理血液、血浆的储存和运输的人员;以及安全储存和运输血液和血浆的设备。国内外有对储存温度影响血液质量的研究,但没有对温度控制的研究[1]。在当前,我国绝大多数血站都是通过采血车在街头或血站外场地采集血液,其“冷链”分两个过程,其一是将采集的全血临时保存在车载冰箱中,其二是分批将全血送回血站加工或储存。在第一个过程中,因车载冰箱的大小和功率有限,加上频繁开门,且放入近37℃血液,因此,车载冰箱温度保持在2~6℃受放入的血量和冰箱功率所影响,所以有必要对采血量和冰箱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以便做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规定;在第二个过程中,对于采集后运输回血站的全血,常采用保温箱作为容器进行运输,因为血液温度还没有降到2~6℃,因此,需要冰块继续提供冷源,维持保温箱温度在2~6℃与冰块的量、包装方法,以及运输时间有关,因此,有必要对采集后血液在保温箱中能保存的时间,以及冰块量和包装方法做一番探讨,以便做出一个合理的规定。综合分析第一和第二阶段的现状和数据,就可以优化血液采集过程中的“冷链”管理。本研究以街头采集血液为对象,在常温(约25℃)的运输血液条件下,探讨如何保证“冷链”的有效。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监测SANYO储血冰箱在血液采集过程中的温度变化:SANYO储血冰箱的型号为MPR-161D(H),功率为113 W。

    1.1.2随机选择每天采集的全血:三种包装方法各监测30例,其中无冰块的包装方法选择运输时间小于15 min的过程。

    1.2监测仪器:Flash Link系列可录式电子温度监控仪(生产商:美国德创公司,型号20200,温度范围-40~66℃,精度±0.5℃,可记录数据3822个,且每个可录式电子温度监控仪都经计量所校准,并在有效期内)、Flash Link分析软件(由美国德创公司提供,5秒钟可下载3800个数据并绘制温度曲线,可随意设置电子温度监控仪的工作参数)。

    1.3监测方法:①每隔1分钟监测记录温度1次,车载冰箱中均匀放置3台可录式电子温度监控仪,记录每袋血液放入冰箱的时间,找出并记录随着采血量增加冰箱温度不能维持6℃(均值)时的血量。②每隔1分钟监测记录温度1次,每个保温箱中均匀放置3台可录式电子温度监控仪,读取并记录从装箱到温度开始上升的时间,求均值为测量值。

    1.4统计学分析:求均值和标准差。

    2结果

    根据《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规定,全血的保存温度为4±2℃[2],笔者读取并记录温度超过6℃的时间,比较每袋血液放入冰箱的时间,对应找出冰箱温度不能维持6℃时的血量,即为最大储血量,再将血量(毫升数)除以冰箱功率(113 W),得到每瓦功率对应的储血量(ml)。在本次研究过程中,笔者经过初步筛选,选出32次较多献血人次的活动进行监测,获得满足条件(随着采血量增加冰箱温度不能维持6℃)的情况共21次,统计的结果是:车载SANYO储血冰箱每瓦功率对应的最大储血量的平均值为121 ml全血,标准差为4.5 ml全血,按照安全原则和正态分布规律我们取平均值减二倍标准差为实际工作允许的最大储血量,即在实际工作中,使用车载SANYO储血冰箱允许的最大储血量为每瓦功率对应112 ml全血;血液运输探讨分为三组,第一组为:无冰块的保温箱运输全血;第二组为:冰块量:血液量为1∶6的保温箱运输全血;第三组为:采用夹心法,且冰块量:血液量为1∶3的情况下,保温箱运输全血。按照安全原则和正态分布规律笔者取平均值减二倍标准差为最长运输时间,其结果见表1。

    表1三种不同运输方式所能保存全血的时间(h)

    运输方式监测次数平均值(X)标准差(s)X-2 s第一组30000第二组300.720.060.60第三组301.680.151.38

    3讨论

    “冷链”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血液质量,在血站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此绝大多数血站都建立了血液保存的相关制度和要求。对于全血,应保证血液储存在4±2℃设施设备中,以减少红细胞对血液保存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度,确保在保存期限内葡萄糖含量符合血液细胞代谢的需要,同时最大程度地抑制血液中各种细菌的生长[3],当今的普遍情况是:血站依据国家及行业的规定,结合各单位实际对血液在血站内的储存进行了详细地规定,但对全血采集至送回血站的过程,以及血液运输到医院的过程没有进行详细地要求和规定。由于无偿献血工作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重复多次的固定献血者还不多,献血意识和习惯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所以当今大多数采供血机构的采集全血设施为流动采血车和站外采血点,且以流动采血车为主,以加强献血宣传效果,以及方便献血者参加献血。但是流动献血车一般停靠在城镇闹市区采集血液,受环境、人员、车辆等多种因素影响,情况复杂,容易因为“冷链”管理不善,从而导致全血制备出来的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血液成分等不符合国家的质量标准,何小红等人有关于此情况的报道[4],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没有基于数据的统计分析来说明采取措施的依据。本文选取当前采供血机构比较常用的设备和设施为研究对象,具体一定的普及性和实用性,经过对血液采集和血液送回血站过程中的血液临时保存进行监测和分析,得出了车载冰箱的最大储血量和几种运输方法的最长运输时间,并在笔者单位得以执行,即车载冰箱的最大储血量为112 ml/W;无冰块的保温箱不能运输采集后的全血;冰块量:血液量为1∶6的保温箱能运输采集后的全血的时间为0.6 h,即该情况下全血运输时间不能超过36 min;采用夹心法,且冰块量:血液量为1∶3的情况下,保温箱能运输采集后的全血的时间为1.43 h,即该情况下全血运输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22分钟。因此,针对本区域采集血液的工作半径,以及工作安排特点和要求,需要在采用夹心法,且冰块量:血液量为1∶3的情况下运输采集后血液是比较安全的。因此,本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可以优化血液采集过程中的“冷链”管理,同时能够拓展到:血液制备过程的“冷链”管理,因为各种血液成分的制备由于离心、分离、加工、包装和标识等过程都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下,且对各过程的时间要求没有具体详细的规定[5],再加上有时由于工作量大或者制备血液成分的种类和比例发生较大变化,使统筹安排时间较难,往往很难保证温度的变化处于规定范围内,所以监测其温度变化有重要意义。延长血液成分保存期限的研究活动中的温度控制[6]。因为不同采供血机构面对不同的具体问题,包括地理环境、设施设备、人员、工作流程等不同,所以有必要也应该依据工作实际,监测并分析各个环节的温度变化和控制效果,找到合适的方案和措施,从而完善整个过程的温度控制,杜绝“冷链”上的漏洞,最大限度地降低血液报废和血液质量隐患,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参考文献

    [1]严秀娟,吴才良,蒋清波,等.温度控制与血液质量的关系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5):320.

    [2]GB18469-2001.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3.

    [3]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艾滋病项目[J].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言册:40.

    [4]何小红,欧阳玲,陈汝光,等.流动献血车血液采集的质量管理[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4):285.

    [5]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

    [6]吕秋霜,祝瑞泉,李媛邻,等.4℃长期保存洗涤红细胞体外质量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6):473.

    [收稿日期:2013-02-26编校:李晓飞]

    ↑上一篇:1205例中老年人血尿酸检测结果分析
    ↓下一篇:骨髓细胞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检查对血液病的诊断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