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分泌代谢病学》

    甘精胰岛素在口服降糖药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09-06-25  浏览次数:798次

    作者:张伟康,韦日周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医院内科,广东南海528231)

       【摘要】  目的 探讨甘精胰岛素在口服降糖药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两种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仍不达标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甘精胰岛素治疗,疗程为9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糖化尿红蛋白(HbA1c)的变化,并统计低血糖事件发生例数。结果 治疗9个月后HbA1c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 无低血糖事件发生。结论 2型糖尿病在两种口服降糖药治疗仍未达标时联合应用甘精胰岛素可有效降低HbA1c,无明显不良反应,易为患者接受,值得推广。

    【关键词】  甘精胰岛素;糖尿病;降血糖药;低血糖症

      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随着病程的延长,血糖增高到一定程度,胰岛素分泌缺陷在临床上便成为主要的矛盾。此时胰岛素的使用便成为治疗达标中的重要部分。笔者对20例2型糖尿病在使用两种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仍不达标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甘精胰岛素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为2005年12月~2006年9月我院门诊病人,均为2型糖尿病病人,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WHO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及分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6~65岁,病程5~9年,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9.20±1.6(%),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3.4±1.2(kg/m2)。所有病人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CAs)和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GAD65)均呈阴性。已排除下列情况:妊娠期糖尿病,存在严重心、肺、肝、肾、脑等并发症,严重急、慢性感染;空腹血糖>15mmol/L,继发性糖尿病等。

      1.2  治疗方法  20例2型糖尿病病人中,口服降糖药分别为二甲双胍加达美康,二甲双胍加诺合龙,二甲双胍加吡格列酮,拜糖平加吡格列酮。在此基础上,加用甘精胰岛素,开始剂量为0.15u/kg·d-1,于睡前皮下注射。达标要求:HbA1c<6.5%,空腹血糖4.5~5.6mmol/L。由于上述病人均配备血糖仪,能很好地实行自我血糖监测,并能随时向专科医生进行咨询,所以可以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甘精胰岛素的用量,每3天调整2u。于3个月、9个月检查患者HbA1c、BMI、眼底、心电图、血脂、尿蛋白,并统计低血糖事件发生例数。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0例2型糖尿病病人经治疗9个月后,HbA1c比治疗前明显下降,见表1。

      表1  20例2型糖尿病病人治疗前后HbA1c比较(略)

      与治疗前比较,a:t=2.50,P<0.05;b:t=3.19,P<0.01

      BMI无明显变化。其中8例合并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经检眼镜和眼底摄片检查未见进一步发展。12例合并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期)患者复查微量蛋白尿恢复正常。所有患者血脂均能达到理想控制。多次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查未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

      2.2  不良反应  20例病例中无低血糖事件发生。

      3  讨论      UKPDS研究显示[1]:HbA1c平均降低1%可带来的收益是,任一糖尿病相关终点下降21%,微血管病变下降37%,心肌梗塞下降14%,心衰下降16%,周围血管病下降43%。而在中国只有不足10%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7%。众所周知,在2型糖尿病诊断时胰岛β细胞功能已经下降50%,而糖尿病是一个进展性疾病,在UKPDS的研究中[2],无论传统组还是强化治疗组,随着病情的进展,HbA1c的水平逐年增加。而HbA1c越高,空腹血糖占整体血糖的比重就越大,因此要使HbA1c达标,控制好空腹血糖显得尤为重要。而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持续升高往往与内源胰岛素缺乏呈线性相关,即空腹血糖越高,胰岛素缺乏越严重,故2型糖尿病人口服降糖药物失效后与胰岛素联合治疗是首选方案[3]。而大多数的临床医生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实现血糖达标的主要风险是低血糖反应,低血糖反应是阻碍胰岛素使用的主要障碍。甘精胰岛素其作用平稳,无峰值,低血糖发生率低,注射一次可以维持24h,可以很好地模拟生理性基础胰岛素的分泌,从而降低空腹血糖,再配合口服降糖药使24h血糖下降,推动HbA1c尽快达标。可预防和延缓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即使已经出现并发症的病人,亦可使其并发症延缓发展,最终降低未来的综合治疗费用。

    本组观察20例2型糖尿病在两种口服降糖药治疗仍未达标时联合应用甘精胰岛素,治疗9个月后HbA1c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这种方案每日只需注射一次胰岛素,操作简便,不需住院,病人容易接受,依从性好。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Stratton IM, Adler AI, Neil HA, et al. Association of glycaemia with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type 2 diabetes (UKPDS35):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J]. BM J,2000,321:405-412.

      [2]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UKPDS) Group.Intensive blood-glucose control with sulphonylureas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UKPDS 33) [J]. Lancet,1998,352:837-53.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50.

    ↑上一篇:心喘胶囊对犬实验性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的调节作用研究
    ↓下一篇: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护理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