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分泌代谢病学》

    D-二聚体、尿白蛋白与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初探

    发表时间:2010-05-11  浏览次数:650次

      作者:黄烟贵 林建军 虞凤芹 作者单位:315700 浙江省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

      【关键词】 蛋白

      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可能由于高血糖及脂代谢异常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栓或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微血管循环障碍、微血瘤形成,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业已证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或激活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作者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并分析与尿白蛋白排泄的关系,了解这二种指标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96例门诊和住院糖尿病患者,均符合WHO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54例,女42例,年龄34~70岁,平均(53.1±12.67)岁。按照白蛋白排泄的指标统计分为两组:I组,白蛋白排泄率<30mg/24h,共40例,病程为2~8年不等;Ⅱ组微量白蛋白排泄率30~300 mg/24h,共56例,病程为3~20年。同时选取28例正常体检成人作为健康对照组(Ⅲ)组。所有患者心肾功能均正常。

      1.2 资料与方法 抽取患者静脉血,109mmol/L枸椽酸钠抗凝,2000r/min离心分离血浆。采用Nycocard ReaderII多功能全定量检测仪检测D-二聚体含量,采用固相免疫双抗体夹心法,试剂由挪威Axis-shield厂家提供。尿微量白蛋白采用免疫比浊法,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留取糖尿病患者和健康成人24h尿液,混匀后取10ml,试剂由上海景源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各组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 1.0软件包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糖尿病I组D-二聚体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Ⅱ组D-二聚体和尿白蛋白含量也明显高于I组D-二聚体(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D-二聚体与尿微量蛋白排泄呈正相关(r=0.429,P<0.01)。结果详见如下表。

      表1 (略)

      注:与对照组(Ⅲ组)比较,△P<0.01,与I组比较,☆P<0.01

      3 讨论

      糖尿病体内存在一系列的代谢紊乱,糖、脂类代谢的异常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易并发微血管病变,同时也激活机体凝血机制,导致高凝状态,促进了微血管病变。本文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血管内皮损伤的加重,D-二聚体明显升高。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溶解形成r’链的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Ridker等认为,健康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水平和纤维蛋白溶解所产生的D-二聚体水平异常的将来有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1]。本组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提示糖尿病患者存在纤维蛋白形成和降解D-二聚体增高可能预示糖尿病患者心脑肾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D-二聚体的出现可以认为是一种“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前期体征”。D-二聚体可作为2型糖尿病由血管病变而致的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2]。本组Ⅱ组与I组比较,D-二聚体升高明显,两者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且随着糖尿病患者病变进展,血管损害继续加重,血管内膜受损、血栓或微血栓形成可使机体纤溶系统活性进一步加强,从而出现亚临床和临床症状,即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已成为糖尿病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尿白蛋白是提示肾脏的微血管疾病危险的最早证据。尿系列蛋白的测定是较敏感的反映肾脏损伤以及早期诊断糖尿病的指标[3]。糖尿病患者随着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肾病加重, 这些变化将逐步加速患者的心脑血管损害导致病死率增高[4]。检测尿微量蛋白对肾脏疾病与肾外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疾病进程、预后判断等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因此美国糖尿病学会推荐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在初次诊断时及以后每年检测微量蛋白尿、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可延缓糖尿病发展为终未期肾病的进程,以及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和降低死亡危险。本文检测表明,糖尿病患者D-二聚体显著高于正常人,特别是出现微量蛋白尿时,其D-二聚体升高尤为明显,并且D-二聚体含量与尿白蛋白排泄呈正相关。Ⅲ组与I组微量蛋白两者无统计学意义,而Ⅲ组与I组D-二聚体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提示糖尿病患者在出现尿白蛋白之前已存在微血管功能障碍,并渐进加重,尿白蛋白与血管功能障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D-二聚体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可以作为糖尿病病情发展进程的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 Ridker PM,Vaughan DE.Hemostatic factors and the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N Eng J Med,1995,336:389~391.

      2 万方, 郭景珍.糖尿病病人纤溶六项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6.2(6B):920~921.

      3 王薇薇,刘存丽,袁谦.尿NAG和微量蛋白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浙江临床医学.2006,8(11):1209.

      4 王进红,王大海,王殿彬,等.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相关关系的研究.江苏医药. 2000,26(9):693~694.

    ↑上一篇:代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
    ↓下一篇:Kallmann综合征2例报告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