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分泌代谢病学》

    诺和龙治疗2型糖尿病60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0-05-20  浏览次数:631次

      作者:施勇华 作者单位:315700 浙江省象山卫生学校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除了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外,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起着很大的作用。在众多的口服降糖药物中,诺和龙(瑞格列奈)作为一种全新的餐时血糖调节剂,近年来临床已广泛应用。作者对本校糖尿病专科门诊的60例2型糖尿病病人,分别经饮食、运动治疗或磺脲类药物治疗后不能满意控制血糖,予诺和龙治疗,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进入临床观察的60例2型糖尿病病人均符合1999年WHO的诊断标准[1],首次确诊≥3个月,均无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疾患。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35~68岁,平均(51.6±10.7)岁, 病程4个月~5年,平均(1.8±1.45)年。入选标准:空腹血糖(FBG) ≥7.8mmol/L,餐后2h血糖(2hBG)≥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8%。未采用过降糖药物31例,已接受磺脲类药物治疗(格列苯脲≤10mg/d、格列吡嗪≤20mg/d,格列齐特≤160mg/d)者17例,接受二甲双胍治疗12例。

      1.2 方法

      除已接受磺脲类药物治疗者停用磺脲类药物2周,所有病人原饮食、运动治疗和二甲双胍治疗不变。在此基础上,每次主餐前即刻服用诺和龙,剂量从0.5mg开始,根据血糖情况逐渐加量,最高者2mg,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测FBG、PBG(用美国强生 Sure Step Plus血糖仪测定)、HbA1c(用德国拜耳 DCA 2000+血红蛋白仪测定)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肝肾功能(用日立7170A型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尿常规、血压、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kg/m2]。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降糖作用

      诺和龙治疗8周后,病人FBG、PBG及HbA1C较用药前显著改善,尤其是PBG更为显著。说明诺和龙对2型糖尿病糖代谢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既能降低FBG,又能明显降低PBG。见表1。12例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病人,治疗前FBG(8.97±1.88)mmol/L、2hBG(11.86±2.53)mmol/L、HbA1c(8.59±1.37)%,加用诺和龙后FBG(6.37±1.16)mmol/L、2hBG(8.16±1.95)mmol/L、HbA1c(6.64±0.79)%,与治疗前相比,P<0.01,均有显著改善。表1 诺和龙治疗前后糖代谢、血脂、体重指数的变化(略)

      2.2 对血脂、体重的影响

      诺和龙治疗8周后,病人TG、TC、HDL-C、BMI改变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对其它指标的影响

      治疗后病人血压略有下降,但无显著差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改变。

      2.4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观察到与药物相关或可能相关的不良反应共3例,轻微低血糖症状1例,表现为心慌,饥饿感,进食后缓解,经减量后未再出现类似表现;瘙痒1例,腹部不适1例,均为轻微反应,病人都能耐受而坚持服用,治疗后期症状多明显改善或消失。

      3 讨论

      良好的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目标,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水平和血压的控制和改善可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2];更多的证据表明,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病人心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3],本研究发现,诺和龙不仅可以快速降低餐后血糖,也能降低空腹血糖,这一发现提示,诺和龙可以减少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对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诺和龙是一种氨甲酰甲基苯甲酸衍生物,与磺脲类降糖药物相似的是可以通过阻断ATP介导的钾离子通道,增加胰腺β细胞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4],但是与磺脲类不同的是,诺和龙不通过β细胞钾通道之外的途径刺激胰岛素释放,并且不抑制胰岛素的生物合成[5]。诺和龙的药物动力学特性是吸收迅速,代谢迅速,使得其能够很快达到治疗起效所需的血药浓度,而作用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临床前药理研究还发现,它所引起的胰岛素释放是葡萄糖依赖性的[6],故可以有选择地在血糖升高时促进胰岛素分泌,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以达到降糖作用,当两餐间血糖不再升高时则不再刺激胰岛素分泌,从而降低低血糖发病率。另外,诺和龙大部分在肝脏代谢,主要通过胆汁排泄,不会在体内蓄积,可以避免引发低血糖事件。

      本研究还发现,诺和龙不良反应的发生次数及严重程度均较低。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仅1例出现轻微低血糖症状。其它临床检验数据也无明显改变,进一步证实了诺和龙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药物。病人可以自由地选择进餐时间和进餐热量,有助于提高病人的顺应性。

      本资料结果显示,病人甘油三酯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说明脂代谢得到部分改善,推测可能是通过纠正餐后高血糖,抑制由碳水化合物诱导的肝脏甘油三酯的合成有关。

      对于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病人,联合诺和龙,可以使血糖明显得到控制。

      总之,经过8周的临床观察,作者认为诺和龙作为一种全新的餐时血糖调节剂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可显著降低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副作用较少,病人依从性也较好。

      【参考文献】

      1 WHO Dept. of Noncommunicable Servei Uance.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2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group. Intensive blood glucose control with sulphonylureas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ventinal treat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UKPDS 33.Lancet,1998,352:837.

      3 Coutinbo M,Gerstein HC,Wang Y,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ucose and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A met-regression analysis of published data from 20 studies of 95,783 individuals followed for 12.4 years.Diabetes Care,1999,22(2):223~240.

      4 Owens DR. Repaglinide-prandial glucose regulator: a new class of oral antidiabetic drug. Diabet Med,1998,15(Suppl 4):28~36.

      5 Fuhlendorff J, Rorsman P, Kofod H, et al. Stimulation of insulin by release by repaglinide and glibenclamide involves both common and distinct processes. Diabetes ,1998,41(Suppl 1):Abstract 543.

      6 Laudgraf R, Bilo HJG. Repaglinide vs glibenclamide:a 14-week efficacy and safety comparison Diabetes, 1997,46(Suppl 1): 162A.

    ↑上一篇: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肾脏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代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