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分泌代谢病学》

    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07-21  浏览次数:498次

      作者:武翠玲,张秀兰  作者单位: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 例D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黄芪注射液40 mL静脉滴注,10~15 d为1个疗程,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肾功能、血糖、血脂、血浆白蛋白及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黄芪治疗组24 h尿蛋白排泄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可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功能,调节脂质代谢。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黄芪注射液,临床疗效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是DM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衰竭最主要的病因之一。延缓肾功能恶化的进展是治疗DN的关键。自2004年5月—2008年12月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40 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 例均为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临床DN(Ⅳ期)的诊断[1]。其中男46 例,女34 例,平均年龄(59±7) 岁,糖尿病病程(12.6±7.4)年。排除原发性肾脏疾患及其他原因导致的肾功能损伤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 例与治疗组40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低盐低蛋白饮食,注射胰导素,口服降压药(钙拮抗抗剂、ACEI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抗凝,改善肾脏微循环等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5%葡萄糖250 mL+黄芪注射液40 mL+普通胰岛素3.5 U,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5 d为1个疗程,间歇7~10 d可重复应用,用药2个疗程后统计结果。治疗中监测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血糖、血脂、血浆白蛋白及24 h尿蛋白定量。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分析。

      2 结果(见表1,表2)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及尿蛋白定量的变化,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与血浆白蛋白的变化(略)。

      3 讨论

      DN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基本病理改变是肾小球肥大、硬化。临床特征是由于持续高血糖及脂质过氧化等因素,导致肾小球处于高滤过、高灌注状态,加之高血糖状态下肾小球基底膜带阴离子的硫酸乙酰肝素合成量少,电荷屏障功能减弱以及过度蛋白非酶糖化导致肾小球基底膜成分异常交联增加,滤过膜孔径改变,导致尿蛋白排出量增加[2]。目前认为改善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异常及脂代谢紊乱,可减少尿蛋白的排出。同时蛋白尿具有系膜毒性及肾小管毒性,是导致肾小球硬化及小管间质纤维化的重要因素,持续蛋白尿发展为临床DN。在糖尿病肾脏损害的病理研究中,细胞间质增加、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病变是判断肾脏病损程度的主要依据。通过临床分析显示,以上3项指标与肾脏高滤过无关,与尿蛋白有关[3]。因此,有效控制血糖与改善脂质代谢、减少尿蛋白,对延缓DN至终末肾衰竭的速度至关重要。近年来免疫学证明,黄芪可增加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一种有效的双向免疫调节剂,同时黄芪含有19种以上氨基酸和丰富的微量元素硒,对肾小球基底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均有保护作用[4]。另外黄芪可抑制肾皮质TGFβ的作用及基因的过度表达[5],从而发挥其抗纤维化的作用,有效地保护肾脏。本临床观察中显示,黄芪治疗组24 h尿蛋白排泄定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肾功能也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血脂下降及血浆白蛋白的提高也优于对照组。黄芪来源广,无明显毒副作用,极个别患者感口干,加用清热药物可改善。与降血糖药及转换酶抑制剂同进应用治疗糖尿肾病,病效肯定,安全无毒,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宋登海,吴燕.黄芪的临床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2001,7(7):439440.

      [2]侯凡凡.晚期糖基络化产物和氧化应激反应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7,13(6):376378.

      [3]姚依群,郭惠萍,曹卫红.2型糖尿病患者肾小球区的病理改变[J].中国医学杂志,2001,3(3):173.

      [4]朱妍,张真德.黄芪对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免疫状态及细胞因子表达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8(2):269.

      [5]陈松桔,尹支农.黄芪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尿转化因子β1的影响及其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6):4951.

    ↑上一篇:国产重组甘精胰岛素佐格列齐特缓释片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30例
    ↓下一篇:睡眠障碍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的调查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