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分泌代谢病学》

    动态血糖监测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发表时间:2012-03-16  浏览次数:598次

      作者:张超,潘佳秋,谭丽艳,于萍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黑龙江 佳木斯

      【关键词】 2型糖尿病,甘精胰岛素,动态血糖监测

      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用国前瞻性研究中显示T2DM患者在确诊时胰岛β细胞功能已减退达50%[1],随着病程的发展,以致于发生口服胰岛素促泌剂药物继发性失效,需要应用胰岛素治疗[2]。近年来研究表明,血糖波动大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展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本研究通过动态血糖监测评价甘精胰岛素作为基础胰岛素的优越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2例,年龄30~72岁,平均49.8岁,男12例,女10例,糖尿病病程5~25年,平均8.6年,空腹血糖(9.9±1.5)mmol/L,糖化血红蛋白>7.8%,无严重心血管病变及明显肝肾功能损害,应用足量磺脲类药物或联合其它口服降糖药3个月以上,血糖控制不佳。

      1.2 研究方法

      (1)入选患者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要求进餐,停用原口服降糖药一周。(2)所有病人能应用美国强生稳豪型血糖仪自行测试血糖。(3)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均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三餐前皮下注射速效胰岛素,治疗组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IG),对照组睡前皮下注射NPH,均以0.15IU/(kg•d)为起始量,随后根据血糖每2~3天调整胰岛素剂量,每次增减2~3IU,直至空腹血糖均<7.0mmol/L观察3个月。(4)治疗前后应用血糖仪监测七次血糖(三餐前、三餐后两小时及睡前10点血糖),并记录低血糖事件,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治疗3个月后,进行动态血糖监测3d,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为Minmed公司产品,由同一名医生安装,记录24h血糖图,最高血糖、最低血糖、平均血糖、24h血糖总体达标时间[3],血糖≤3.0mmol/l百分比(Tpg≤3%)。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x±s表示,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1)经三个月胰岛素强化治疗,所有患者FPG、2HPG、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自我监测血糖三餐前、三餐后2h及睡前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见表1。表1 22例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监测结果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注:治疗前后:*P<0.05。

      (2)CGMS检查资料比较:  ①所有患者CGMS检查期间,无穿刺部位出现炎症及感染,无明显不适,日常生活未受到影响,动态血糖监测时间为72h。  ②CGMS检查指标比较,见表2。表2 两组治疗12周后CGMS指标比较注:与NPH组比较:*P<0.05。

      经12周治疗后,IG组和NPH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平均血糖均控制良好,血糖总体达标时间显著延长。在两组FPG控制在正常范围的情况下,NPH组0:00至3:00血糖下降明显,IG组睡前至次日空腹血糖曲线较为平缓,低血糖发生率较NPH组低,见表2,夜间(20:00~次日6:00)血糖≤3.0mmol/L百分比(Tpg≤3%),IG组明显低于NPH组,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发生。

      3 讨论

      近年研究表明,长期血糖波动是造成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治疗中血糖平稳安全和有效达标,并且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是我们临床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治疗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的患者中,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本研究中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均得到有效控制。NPH是我们常用的基础胰岛素,它在睡前皮下注射后4~6h达到作用高峰,因此增加了夜间低血糖的危险。甘精胰岛素(IG)是近年推出的人胰岛素类似物,它的吸收速度比较稳定,无明显作用高峰能维持24h作用,更好地摸拟生理基础胰岛素,使血糖波动幅度小,不仅能控制夜间高血糖和黎明现象,而且减少了夜间低血糖的危险。为了准确观察甘精胰岛素治疗中血糖的波动情况,我们应用动态血糖监测仪(CGMS)来测定有关数值[4],它通过感应探头置于皮下来反映组织间液葡萄糖水平,每5分钟记录一次血糖值,全面了解24h全天血糖变化,描记血糖图谱,显示平均血糖,最低血糖[5],可了解不自知的低血糖情况,特别是夜间低血糖的发生,以及是否存在黎明现象。研究中,共发生低血糖事件6例次,IG组2例次,NPH组4例次,无严重低血糖发生。CGMS检查明显表示出IG组24h血糖曲线更为平稳,凌晨3:00血糖无过低,减少了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增加了胰岛素治疗的安全性,因此,甘精胰岛素作为基础胰岛素的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较NPH更为有利。

      【参考文献】

      [1]巩秋红,李广伟.2005北京国际糖尿病预防高层论坛纪要[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1):9495

      [2]张安辉.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糖尿病伴磺脲类药物失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2):3738

      [3]周健,喻明,贾伟平,等.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日内及日间血糖波动幅度[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286288

      [4]Schaepelynck-Belicar P, Vague P, Simonin G, et al. Improved meltabolic control in diabetic adolescents using th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CGMS)[J]. Diabetes Metab,2003,29:608612

      [5]王先令,陆菊明,潘长玉.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5,26:6365

    ↑上一篇: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探讨
    ↓下一篇:放射免疫法测定尿中T3值诊断甲亢的探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