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院前心搏骤停14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5  浏览次数:1015次

    作者:易卫平,崔华中,邓利芝 【关键词】  院前;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

        [摘要]目的:分析院前心搏骤停的临床特点及规律,以提高院前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院前心搏骤停14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自然原因心搏骤停87例,非自然原因61例。前者骤停发生的高峰年龄段:51~60岁,20~30岁;后者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本组复苏有效3例(20%)。结论:普及健康体检,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及知识,建立一支快速反应的急救队伍,对降低死亡率致关重要。

      [关键词]院前;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

      近年我院院前心搏骤停病例有增多趋势,但其复苏成功率较国外低。因此,有必要对院前心搏骤停的临床特点进行研究并探讨其相应对策,以提高院前救治水平。本文回顾性分析2005_01~12我科院前心搏骤停病例(148例)的临床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108例,女性40例。年龄9个月~99岁,平均(424±216)岁。男∶女=27∶1,发病时间均在6h内(表1)。表1  148例院前心搏骤停病例年龄及性别分布(略)

      12 院前心搏骤停的原因

      非自然原因(61例):中毒、自缢、溺水、电击、外伤等,自然原因(87例):心脑血管疾病、晚期恶性肿瘤全身衰竭等(表2)。表2  院前心搏骤停的原因在性别中的分布( 略 )

      13  院前心搏骤停发生的时间及特点

      溺水(11例)多发生在下午,其中7例为10~20岁的青少年。电击(9例)中有8例是青壮年,另1例(13岁,女孩)由洗衣机漏电引起。外伤(35例)中21例为20~40岁,全天均有发生,其中车祸以凌晨为多,打架、斗殴等治安事件以上半夜为多。

      14 复苏效果

      本组现场复苏30~80min,平均41min。复苏有效(恢复自主循环)3例(男性1例,女性2例),无效145例。

      2 讨论

      21 院前心搏骤停的原因分析

      研究显示,心肌疾病及传导系统异常是15~29岁猝死的常见原因[2,3],而发病年龄提前的冠心病是中老年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1]。少数原因确实不明者是否可归为成人猝死综合征(类似于婴儿猝死综合征),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组自然原因心搏骤停的87例中,不明原因猝死者65例(均未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未能及时发现症状不典型的疾病,从而失去早期治疗机会),其中2个高发年龄段(51~60岁和20~30岁)较报道的提前[1]。生前有基础疾病猝死者22例,他们中以心血管疾病为多,依次为冠心病、高血压病、脑中风,心律失常,余者有晚期恶性肿瘤、尿毒症等。相对而言,院前创伤死亡率高的原因除直接致死性重创伤或难以逆转死亡的创伤外,大部分是由于呼吸道阻塞致死。本组非自然原因心搏骤停的61例中,外伤(车祸、暴力伤、高空坠落、机器伤等)致死超过半数,与我院地处国道旁有关;其次为溺水及电击。

      22   院前心搏骤停与性别、年龄及时间的关系

      男性作为社会及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活动范围的加大,暴露于各种伤害危险环境的机会增多,因此外伤及意外死亡的机率也会随之提高。本组男∶女=27∶1。内科疾病男∶女=23∶1,外科48∶1,其中21~50岁青壮年45例。

      23  院前急救措施

      心搏骤停超过4min可造成不可逆性脑损害,超过6min存活率仅4%[6]。所以争取抢救时间是院前急救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1992年美国心脏协会提出了“生存链”概念:早期呼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电除颤及早期高级生命支持。若实施“四早”,心脏复苏成功率可达30%~40%[7]。本组复苏有效仅3例,与国内报道相近[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5],究其原因可能是现场目击者缺乏急救常识、救护反应不够迅速以及家属放弃抢救等。因此①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及急救知识。无论自然死亡或非自然死亡,第一目击者的救治至关重要,也许一根止血绳或口对口人工呼吸就能挽救一条生命;②加强全民健康教育,普及健康体检,尽早发现症状不典型的疾病或隐患,从而及时诊治;③医护人员要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措施,分秒必争地去抢救危急病人,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心搏骤停者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苏绍萍,沈洪,王禹,等.急诊院前猝死事件的发生特点[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3):162-163.

      [2]Quigley F,Greene M,OConnor D,et al. A survey of the causes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the under 35_year_age group[J]. Ir Med J,2005,98(8):232-235.

      [3]Morentin B,Paz Suarez_Mier M,Audicana C,et al. Incidence and causes of sudden death in persons less than 36 years of age[J]. Med Clin(Barc),2001,116(8):281-285.

      [4]郑晓英,孟新科.126例院前死亡病例临床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3):189-190.

      [5]Bowker L,Stewart K. Predicting unsuccessfu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J]:a comparison of three morbidity scores[J]. Resuscitation,1999,40:89-95.

      [6]王一镗.心肺脑复苏[M]. 急诊医学. 第2版. 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131.

      [7]何庆.现代心肺复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

      作者简介:易卫平(1964-),女,江西省南昌市人,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急诊工作。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广东汕头 515041)

    ↑上一篇:心肌炎患儿TNFα IL-6与心肌酶的相关性分析
    ↓下一篇:血管平滑肌细胞快速牵张损伤后细胞缝隙连接功能的变化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