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对动脉弹性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0-11-04  浏览次数:543次

      作者:潘小进 崔爱红 丁国华 林钢 李健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暨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心内科,江苏 东台 224200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对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CVProfilor DO2020动脉脉搏分析仪测量并比较高血压组及正常对照组大动脉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1和C2);并根据危险因素多少将所有观察对象分为0、1、2、3、4五组,比较C1和C2。结果 高血压组C1和C2低于对照组,且随着危险因素数目增加、C1和C2成下降趋势。结论 高血压、高龄、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是动脉弹性下降的主要危险因素,多种危险因素并存时,可通过协同作用使动脉弹性降低更显著。

      【关键词】 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动脉弹性

      动脉弹性减退是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对血管壁早期损害的综合反映,不仅是血管病变的早期特异性和敏感性标志,而且也是一种高危因素,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1〕。目前已有关于动脉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但多数是针对单个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或仅仅分析对大动脉弹性或小动脉弹性两者之一的影响〔2~4〕,未对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大、小动脉弹性的关系作综合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所有156例高血压患者均来自流行病学调查,未服用任何影响血压、血糖及血脂的药物,年龄在31~78岁之间,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对照组36人为健康体检人员,年龄18~64岁,血压测定在正常范围,两组性别构成差异无显著性。所有入选对象常规检测血糖、血脂,询问有无吸烟史,测定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

      1.2 研究方法

      1.2.1 诊断标准 高血压诊断标准按2003年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7.0 mmol/L。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参照2001年颁布的美国成人胆固醇教育计划报告。以每天吸烟2支以上即判定为有吸烟史,BMI≥28 kg/m2为肥胖。

      1.2.2 动脉弹性指数检测

      采用美国HDI公司生产的CVProfilor DO 2020型动脉弹性功能测定仪测定大动脉弹性指数(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受试者测定前1 h内禁止吸烟、饮酒、喝咖啡,休息10 min后,取平卧位,保持正常呼吸,全身放松。固定右臂,在右侧桡动脉搏动最强处固定探头,调节探头上的旋钮得到满意的脉搏图形和最大信号强度。同步测量左上臂血压。记录30 s脉搏波后,仪器自动分析结果,给出SBP、DBP、C1(ml/mmHg×10)和C2(ml/mmHg×100)。共测量3次,每次间隔5 min,取3次的平均值。

      1.3 资料分析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所得结果用x±s表示。两组及多组样本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用LSD法,了解两个变量间联系的密切程度用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根据血压水平分组

      分为正常对照组、1、2、3级高血压组共4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高血压组C1、C2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着血压的增高,C1、C2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C1、C2与血压水平作相关分析,C1、C2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呈负相关。C1、C2与收缩压相关系数分别为-0.692、-0.627,与舒张压相关系数分别为-0.522、-0.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动脉弹性与血压分级的关系(略)

      2.2 按危险因素多少分组 即有无高血压,年龄是否≥65岁,是否吸烟及合并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危险因素,将所有入选对象分为5组即无危险因素组(0组),1个危险因素(1组),2个危险因素(2组),3个危险因素(3组),4个危险因素及以上组(4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随着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C1和C2呈下降趋势,见表2。表2 动脉弹性与危险因素聚集程度的关系(略)

      3 讨论

      动脉弹性是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和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1〕。开展动脉弹性检测可筛选出无症状的亚临床血管病变,为早期积极干预提供客观依据并可用来评价干预效果。动脉弹性功能检测仪是近年发展的一种反映血管功能的方法,它主要有两项指标,即C1和C2。C1主要反映近端弹性大动脉顺应性,对随着年龄增大的血管结构变化特别敏感。C2主要反映远端小动脉弹性和微循环顺应性,其降低主要同血管内皮功能的受损相关,是心血管危险分层和判断临床预后的有效指标〔5,6〕。

      我们研究发现随着血压的升高,C1、C2呈逐渐下降趋势,表明血压越高对血管弹性的影响越大,且血压对动脉弹性的影响是连续的,血压正常高值的个体虽然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低于确诊的高血压,但也不是绝对安全的〔7〕。除高血压外,年龄、吸烟、肥胖、血糖、血脂水平也是影响动脉弹性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其他有关研究结果一致〔7,8〕。本研究表明随着危险因素在个体聚集程度的增加,C1、C2呈明显下降趋势,有3个或3个以上危险因素者C1、C2下降更显著。表明当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存时,可能通过协同而不是简单的相加作用加剧对靶器官的损害。血压升高可直接损伤内皮细胞,同时高血压时血管活性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和内皮素释放过多也可损伤内皮细胞,从而使内皮源性舒张功能受损。而吸烟、血糖、血脂异常则促使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引起内皮功能紊乱,内皮源性一氧化氮(NO)释放减少,血管收缩、重塑,导致动脉弹性降低〔8〕。

      早期积极开展动脉弹性功能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高危人群,对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阻断其聚集,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Cohn JN,Duprez DA,Grandits GA.Arterial elasticity as part of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drug treatment〔J〕. Hypertens,2005;46(1):21720.

      2 涂昌,陶军,杨震,等.糖尿病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的变化与监测〔J〕.新医学,2005;36(2):801.

      3 谭静,华琦,闻静,等.高血压病患者大动脉弹性功能的临床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6;25(3):1435.

      4 李新立,蒋素华,张海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小动脉弹性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3740.

      5 Grey E,Bratteli C,Glasser SP,et al.Reduced small artery but not large artery elasticity is an independent risk marker for cardiovascular events〔J〕.Am J Hypertens,2003;16(4):2659.

      6 Cohn JN.Vascular compliance and cardiovascular implications〔J〕.Heart Disease,2002;2(2):526.

      7 阮蕾,文奕,张廷杰,等.血压与脉压对动脉弹性指数的影响〔J〕.高血压杂志,2003;11(6):51923.

      8 Cohn JN.Vascular wall function as a risk marke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J〕.J Hypertens,1999;17(Suppl 5):S414.

    ↑上一篇:瑞舒伐他汀对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炎症因子和内皮素的影响
    ↓下一篇:实验性动脉血压下降治疗过程中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