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0-11-25  浏览次数:403次

      作者:白红,旷省 作者单位:盘江煤电集团公司总医院山脚树分院,贵州六盘水553533

      【关键词】 心肌梗塞;老年人;溶栓治疗

      目前溶栓治疗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主要措施,对于老年AMI病人的溶栓治疗,国内大多数医院比较慎重,认为此类病人溶栓治疗病死率高,易产生严重的并发症。为探讨高龄老年人AMI的溶栓疗效和安全性,我院从2004年2月~2006年12月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符合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1],发病6h以内的老年AMI患者共52例(均无溶栓禁忌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溶栓治疗组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61~86岁,平均73.56岁;梗塞部位:前壁7例,前间壁10例,广泛前壁5例,广泛前壁加下壁3例,下壁加右室3例,心内膜下1例,正后壁加侧壁1例。常规治疗组22例,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63~82岁,平均74.26岁;梗塞部位:前壁4例,前间壁11例,广泛前壁3例,广泛前壁加下壁3例,下壁加右室1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按AMI进行常规处理:包括收住ICU监护病房进行持续心电监护、绝对卧床、吸氧、镇痛、镇静、扩冠及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等。溶栓组:30例患者均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条件[2]。静脉给予尿激酶100~150u,加入10%葡萄糖溶液100ml中,30min内静脉滴注。输注尿激酶前口服阿司匹林0.3g/d,连用3天,3天后改为0.05g/d;溶栓治疗后12h皮下注射肝素钠7500u,以后每天2次,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保持在正常的115~210倍,1周后停用;同时给予硝酸酯类维持静脉点滴,并对症处理。常规治疗组除未给予尿激酶溶栓外,其他治疗均一致。

      1.3 观察项目 ①溶栓组在溶栓前常规做12导联心电图,若有下、后壁梗塞则做18导联心电图,溶栓后前3h内每30min复查1次心电图;②心肌酶在发病后每2h查1次,直至24h;③询问患者胸痛有否减轻、缓解,仔细观察皮肤、粘膜、咳痰、呕吐物、尿中有无出血征象,并注意观察有无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并计算4周病死率。

      1.4 冠脉再通指标 溶栓后:①心电图抬高使ST段在最显著的导联2h内下降≥50%;②2~3h内胸痛基本消失;③2~3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④CK酶峰提前在发病14h或16h以内。具备第1项加其他任何一项及以上者列为AMI溶栓再通。

      1.5 统计学处理 两组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冠状动脉再通率、出血并发症的比较 溶栓组冠状动脉再通17例,再通率为56.67%;常规组冠状动脉再通5例,再通率为22.73%,溶栓组冠脉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99,P<0.05)。溶栓组出血6例,发生率为20%,常规组4例,发生率为18.18%,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出血症状的患者经停用抗凝剂及给予雷尼替丁1~2天后症状消失,两组均无颅内出血及其他严重出血倾向发生。

      2.2 两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4周病死率的比较 见表1。溶栓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67%,明显低于常规组的72.73%(χ2=10.76,P<0.01)。

      表1 两组严重并发症和病死率的比较(略)

      3 讨论

      AMI溶栓治疗的目的是使梗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尽早使心肌再灌注,最大限度地挽救缺血而濒临坏死的心肌,维护心室功能,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增加远期生存。AMI溶栓后的血管再通,可明显降低AMI的病死率,其疗效已被公认[3]。

      老年AMI病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病死率均增加,因此有些医院对于超过70岁的老年人,不主张进行溶栓治疗。我院对于老年AMI病人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临床冠状动脉再通率为56.67%,与国内报道[4]的大剂量尿激酶溶栓结果(58.1%)相近,而常规治疗组为27.27%,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本资料溶栓组出血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略高于国内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AMI时的出血发生率(11%)[4]。出血发生率高可能是由于:①同时联用了阿司匹林、肝素、尿激酶;②未能充分考虑到个体化因素(如性别、年龄、体重),高龄(老人>75岁)、女性病人出血发生率较高。该组病例的出血多发生为皮肤穿刺部位瘀斑、尿内红细胞、牙龈渗血等较轻的出血症状,经一般处理后症状很快消失,无严重出血及脑卒中发生。

      本研究显示,溶栓组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并发症者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溶栓组4周病死率为6.67%,也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45.46%)。可能是由于溶栓组冠状动脉再通率高,挽救了濒死的心肌,保护了心脏功能,从而减少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的病死率,表明AMI早期溶栓可明显改善急性期预后。

      综上所述,对高龄老年AMI患者采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是一项有益、有效、安全的措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3-297.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5):328.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

      [4] “八五”国家公关课题研究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比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4,22(1):68.

    ↑上一篇: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下一篇:地高辛联合美托洛尔对老年慢性心房颤动心室率的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