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0-11-25  浏览次数:475次

      作者:陈英,段小女燕,张树峰,关浩增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广西南宁530021

      【摘要】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脉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对1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根据脉压(PP)水平分为≤7.98kPa、8.113~11.837kPa、≥11.97kPa三组,测量患者颈动脉斑块。对入选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结果,按照昼夜血压下降率分为两组:<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测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 随着PP增大,颈总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P均<0.01),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明显高于杓型组,同时非杓型组的IMT明显高于杓型组(P均<0.01)。结论 脉压增大以及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高血压;老年人;颈动脉狭窄;血压;昼夜节律

      高血压患者常并发动脉硬化,颈动脉超声检测能清晰显示动脉壁内膜病变情况,反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加,提示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1]。我们运用了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及昼夜节律异常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5年3月~2007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0例,其中男120例,女60例,年龄70.0±12.6岁,符合1999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和影响PP的疾病,入选患者均停服抗高血压药1周以上。

      1.2 方法

      1.2.1 动态血压的监测 采用尼大250型动态血压检测仪,袖带缚于患者右上臂,自动充气检测24h血压,白天(06:00~21:00)间隔20min,夜间(21:01~0:59)间隔30min,有效血压标准:收缩压(SBP)9.31~29.26kPa,舒张压(DBP)5.32~17.29kPa,脉压2.66~14.63kPa,经数据统计分析得出24h,夜间平均血压,昼夜节律采用夜间血压下降率表示,即(日间平均值-夜间平均值)/日间平均值,≥10%为杓型组,<10%为非杓型组,表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PP=SBP-DBP,按PP水平分为三组,即≤7.98kPa组、8.113~11.837kPa组、≥11.97kPa组。

      1.2.2 颈动脉超声检查 使用SONOS 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0MHz,扫描范围包括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和颈外动脉测定IMT,探测有无粥样斑块形成,以IMT≥0.9mm作为颈动脉增厚的标准[2],粥样斑块诊断标准为局部隆起,增厚向血管腔内突出厚度≥1.3mm[3]。

      1.2.3 其他检查 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脂和空腹血糖(Glu),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计算体重指数(BMI)。

      1.2.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数据均以±s表示,运用SPSS 10.0分析系统统计。

      2 结果

      2.1 杓型与非杓型两组患者年龄、BMI、血脂、血糖、动态血压比较,见表1、表2。

      表1 杓型与非杓型两组患者年龄、BMI、血脂、血糖比较(略)

      表2 杓型与非杓型两组患者动态血压比较(略)

      杓型与非杓型两组患者年龄、白昼血压水平、体重指数、血脂(除HDL-c外)和血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非杓型组夜间SBP及DBP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低于杓型组(P<0.01)。

      2.2 高血压患者IMT检测结果,见表3、表4。

      结果表明随着PP增大,IMT厚度及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P均<0.01)。在年龄、体重指数、血脂、血糖等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的情况下,非杓型组与杓型组比较IMT明显增高(P<0.01),提示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以引起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

      表3 不同PP高血压患者超声检查结果(略)

      注:与≤7.98kPa组比较,a:t=4.58,b:t=12.36,P均<0.01;与8.11~11.84kPa组比较,c:t=8.49,P<0.01;斑块检出率比较:χ2=24.75,P<0.01

      表4 杓型及非杓型两组患者IMT结果(略)

      注:与杓型组比较,a:t=36.67,P<0.01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受多种危险因素影响。高血压是其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4],动态血压作为无创性检查方法用于临床评价高血压疗效和预测靶器官损害正日益受到重视。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研究证实[5],PP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之一,PP与冠心病、心肌梗塞、脑卒中的发生率和总病死率密切相关。老年高血压患者,PP增大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P增大反映了大动脉的内皮功能障碍,弹性减退,顺应性差,而PP增大本身会增加动脉壁搏动负荷,是导致动脉损害的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促发因素。本研究显示随着PP增大,颈动脉IMT及斑块的检出率明显增高(P均<0.01),结果说明PP是EH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血压参数,PP增大提示高血压早期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明显,宽PP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预后的危险因子。

      正常血压昼夜双峰一谷的杓型曲线,日间上升,夜间下降。夜间血压下降率大于等于日间血压的10%[5,6]。本研究发现非杓型组夜间SBP及DBP明显高于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提示高血压患者存在昼夜节律变化,非杓型组血压正常生理节奏消失,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造成夜间血压持续增高,导致颈动脉内膜增厚明显增加。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可能与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有关,这一变化进一步激活了交感神经活性和肾素—血管紧张系统,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血管紧张素Ⅱ直接刺激心肌细胞,醛固酮使心脏间质增生,成纤维细胞生成,胶原量增多,导致动脉内膜增厚[7]引起一系列器官损害表现。

      本组结果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作为了解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程度的指标,从而间接了解高血压患者动脉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进而指导临床。在高血压的治疗中除了最大程度使血压达标外,还应注意药物对SBP和DBP的影响,积极恢复其正常昼夜节律减轻靶器官损害,在降低PP的基础上安全降压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Simons PC, Algra A, Bots ML, et al. Comm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arterial stiffness:indicators of cardiovascular risk in high-risk patients. The SMART Study (Second Manifestations of ART erial disease) [J]. Circulation,1999,100(9):951-957.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0-1064.

      [3] 王宏宇,胡大一,朱天刚,等.超声评价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12):1230-1232.

      [4] Boutouyrie P,Laurent S, Benetosa, et al. Opposing effect of ageing on distal and proximal large arteries in hypertensive [J]. J Hypertens,1992,10(6):S87-S91.

      [5] Staessen JA, Li Y, Thijs L, et al.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and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an update including the 2003-2004 secondary prevention trials [J]. Hypertens Res,2005,25(5):385-407.

      [6] 张维忠.降压效应谷—峰比率方法学探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2):147-149.

      [7] 孙华毅,李文斌,戴丽,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关系的探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1):43-44.

      [8] 张维忠,龚兰生,邱慧丽,等.动态血压与高血压性左室肥厚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3,21(3):138-141.

    ↑上一篇:辛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下一篇: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临床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