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者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分析

    发表时间:2011-02-17  浏览次数:478次

      作者:鄂小青 陆 洋 作者单位:212200 江苏省扬中市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心率震荡的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24h动态心电图检查随机选择符合条件的老年AMI者60例,选择同期无器质性心脏病老年人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计算窦性心律震荡的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比较两组间的差别。结果 老年AMI组较对照组TO明显升高(P<0.01),TS明显降低(P<0.05)。结论 老年人发生AMI时窦性心率震荡明显减弱。

      【关键词】 老年 急性心肌梗死 窦性心律震荡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因表现不典型,全身状况较差,预后不佳,猝死率高。如能寻求有效的预测指标,及时给予干预性治疗,对提高存活率有重要意义。目前认为,室性期前收缩(PVS)后的窦性心率震荡(HRT)是一种价值较高的预测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5年1月~2008年3月60例经心电图、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AMI者为A组,男性44例、女性16例,年龄平均70.3±8.2岁。排除非窦性心律、无PVS、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他技术原因不能检测者。对照组(B组)60例,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平均69.3±6.9岁。均为同期体检者。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脏超声、胸片、心电图排除器质性心脏病。两组间年龄、性别经统计学检验证实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全部受试者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AMI者检查时间定为发病后2w内,选择基线平稳、无伪差、符合条件(PVS前2个和后20个搏动均为窦性心律)的PVS。测量其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TO表现为PVS后窦性心率出现加速,计算公式中用PVS代偿间期后的前2个窦性心搏的R-R间距之和,减去PVS偶联间期前的2个窦性心律的R-R之和,两者之差除以后者。TO的中性值为0,TO<0表示PVS后初始阶段窦性心率加速,反之表示PVS后初始阶段窦性心率减速。TS是定量分析PVS后是否存在窦性心率减速现象,方法是首先测定PVS后的前20个窦性心搏的R-R值,并以R-R间距值为纵坐标,R-R间距的序号为横坐标,绘制R-R间距值的分布图,再用任意连续5个序号的窦性心搏的R-R值计算并做出回归线,其中正向的最大斜率为TS结果。TS的中性值为2.5ms,TS>2.5ms窦性心率存在减速现象,反之不存在减速现象。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组间变量比较采用t检验及X2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A组与B组的TO值分别为0.25±0.14、0.17±0.12(P<0.01),TS值分别为2.59±0.45ms、2.86±0.31ms(P<0.05),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目前认为,HRT现象的发生主要与压力反射有关,PVS导致心室充盈不足,从而导致PVS后初期动脉血压也下降。血压的突然下降激活主动脉弓及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通过压力反射提高心率。PVS代偿间歇后的第一个窦性周期的动脉血压会上升,通过压力反射使心率下降,血压也随之变化。此时的心率加速然后减速即为HRT。其基本过程为:PVS心搏出量下降血压下降心率加快代偿间歇心搏出量提高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大量研究表明,迟钝的压力反射是器质性心脏病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PVS对窦房结动脉压力的影响和收缩时的机械牵张力,直接提高心房肌及窦房结的自律性以及迷走神经的调节作用,也与HRT的形成有关[1]。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老年AMI者其TO和TS值均较对照组减弱,这是由于心肌梗死后存在坏死和低灌注区。心肌搏动的几何形状发生变化,感受器末端变形,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的紧张性冲动远远超过正常。这种交感神经的激活状态可能造成压力反射的迟钝,使部分AMI者PVS后HRT现象减弱或消失。因此,对部分PVS后无HRT或HRT减弱的老年AMI者,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干预治疗,提高其生存率[2]。

      【参考文献】

      1 董萍,陈良发,成伟荣.窦性心率震荡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实用心电学杂志,2008,17(3):192~193

      2 鄂小青,陆洋,郭纪群.急性心肌梗死窦性心率震荡与临床的相关性研究.实用心电学杂志,2007,16(4):259~260

    ↑上一篇:心电图对92例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判断及回顾分析
    ↓下一篇:SaVR与RaVL+SV3在诊断左心室肥大中的价值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