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冠心病病人C反应蛋白的临床检测与意义

    发表时间:2011-04-27  浏览次数:445次

      作者:何海英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学院医学院附属余杭医院心内科,浙江杭州 311100

      【关键词】 冠心病

      因冠心病而发作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等常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索尽早发现冠心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检测指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病情变化的关系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1年1月至2005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CHD)病人共137例。诊断均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ISFC/WHO)的诊断标准。男81例,女56例。其中心绞痛患者75例,男45例,女30例,平均年龄59±13岁;心肌梗死患者62例,男36例,女26例,平均年龄62±11岁。排除急性感染、创伤、围手术期患者,合并脑血管或外周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良、慢性结缔组织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患者及入院前4周内服用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或他汀类药物者。另在健康体检人群中选78例健康者做为对照组,男49例,女29例,平均年龄61±12岁。三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三组患者均空腹采血,并于2小时内分离血清。设备使用日本7170A Automatic Analyzer 全自动生化仪,采用德国Human试剂,用免疫比浊法进行C反应蛋白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各资料数据均输入电脑中,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用t检验。

      2 结果

      三组C反应蛋白检测的比较:见表1。表1 三组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心绞痛组比较△P<0.01

      3 讨论

      本文三组间C反应蛋白均有显著性差异。从健康者、冠心病病人发作心绞痛到心肌梗死,C反应蛋白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证明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病情发生、进展及预后呈显著相关性。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发展过程。从脂质沉淀开始,到斑块的增长,从血管壁的重建,到纤维帽的形成,最后管腔明显狭窄,斑块破裂和阻塞,其中炎性反应在病理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而C反应蛋白正是反映这种炎症的最好的时相蛋白。文献报道C反应蛋白上升是心血管病的一项危险因素[1]。Hatanaka等人就发现人类冠状动脉的粥样斑块中有C反应蛋白染色阳性细胞[2]。

      本文结果显示,在冠心病病人中心绞痛组与心肌梗死组间亦有显著性差异。说明C反应蛋白不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而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及预后有关。一般认为冠心病病人在发生心绞痛阶段,血管粥样斑块的纤维层中已有局部炎症细胞浸润,但斑块尚未完全破裂,血管狭窄或部分短时阻塞,引起心脏缺血。但一旦血管内斑块完全破裂并脱落,内皮细胞损伤,冠脉持续性痉挛,管腔持久而完全阻塞时,已经发展到心肌梗死阶段。因此局部的炎症反应不仅是贯穿冠心病病人病情发展的全过程,而且是导致斑块破裂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与Rebuzzi等人的观点一致[3]。因此,AHA以及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近期就颁布了临床检测C反应蛋白指南,建议医生应根据对病情的判断,进行C反应蛋白检测。

      【参考文献】

      [1]Pearson TA, Blair SN, Daniels SR, et al.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stroke:2002 update:consensus panel guide to comprehensive risk reduction for adult patients without coronary or other 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s.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ce Advisory and Coordinating Committee. Circulation,2002,106:388-391.

      [2]Hatanaka K, Li XA, Masnda K, et al. Immunohistochemical Localization of C-teactre protein binding sites in human aortic besions by a modified streptavidin biotinstaining method. Pathol Int, 1995,45:631-641.

      [3]Rebuzzi AG, Quarante L, Liuzzo G, et al. Incremental prognostic value of serum levels of tropinin T and C-creatctive protein on admission in par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Am J Cardiol, 1998,82(5):715-719.

    ↑上一篇: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早期T波改变临床价值的探讨
    ↓下一篇: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