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骤停的抢救
发表时间:2011-08-02 浏览次数:441次
作者:龙唯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民医院
【摘要】 心跳骤停是指心脏突然衰竭,不能搏出足够的血液保证大脑及其他重要器官的需要,呼吸突然停止,机体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一般在心跳停止5—8分钟内称临床死亡,处于此期的患者是有可能被抢救过来的,但如果超过8分钟则进入生物学死亡期,患者无法被抢救过来,因此抢救必须争分夺秒。
关键词:心跳骤停,抢救
一 心跳骤停的标志:神志完全丧失,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各种生理反射消失。
二 心跳骤停的抢救及处理:一旦确诊为心跳骤停应迅速、准确、熟练地进行抢救,保证心、脑、肺复苏成功。首先立即用拳头尺侧以中等强度力量从20—25cm高度向胸骨中下1/3交界处锤击1—2次,部分病人可瞬即复律。
1 初级心肺复苏 即基础生命活动的支持,主要包括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按压三步曲。
1)开放气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口腔粘液、分泌物、呕吐物,必要时用吸引器吸痰,发现假牙立即取下,检查和清除气道内异物。
2)人工呼吸 在保持气道通畅的同时,必须立即开始人工通气,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气最好的方法。当时间和条件不允许时,口对口呼吸不失为一项有效而简易的人工通气方法。
3)胸外按压 胸按压可使胸腔内压改变而产生抽吸作用,改善全身血流量,恢复循环,有利于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按压的部位在胸骨下切迹上方置两横食指,按压的力应平稳,有规律的进行,其频率为80—100次/min, 和呼吸之比为30:2,深度为4—5cm.。
2 高级心肺复苏 即进一步生命支持 是基础生命支持的延伸,主要措施包括气道插管建立通气、除颤恢复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必要的药物维持已恢复的循环。
1)除颤和复律 心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及时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虽可部分维持心脏功能,但极少能将室颤转为正常心律,而迅速恢复有效的心律是复苏成功至关重要的一步,中止室颤最有效地方法就是电出颤。
2)药物治疗 迅速建立1—2处上肢静脉通道,给予急救药物。常用的药物有: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以及呼吸兴奋剂等。
3 复苏后处理 其处理原则和措施包括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脑水肿、急性肾衰和继发感染等,以上对所有心肺复苏后患者均适用,其中重点是脑复苏。
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键。在缺氧状态下,脑血流的自主调节功能丧失,脑血流的维持主要依赖脑灌注压,任何导致颅内压升高或体循环平均动脉压降低的因素均可降低脑灌注压,从而进一步减少脑血流。对昏迷患者应维持正常的或轻微增高的平均动脉压,降低增高的颅内压,以保证良好的脑灌注。其主要措施包括:
1) 降温 复苏后的高代谢状态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体温增高可导致脑组织氧供需关系的明显失衡,从而加重脑损伤。所以心跳状态复苏后,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急救采取降温退热措施。
2) 脱水 应用渗透性利尿剂配合降温处理,以减轻脑组织水肿和降低颅内压有助于大脑功能恢复。
3) 防治抽搐 通过应用冬眠药控制缺氧性脑损伤引起的四肢抽搐以及降温过程的寒战反应。
4) 高压氧治疗 通过增加血氧含量及弥散,提高脑组织氧分压,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
5) 促进早期脑血流灌注 抗凝以疏通微循环,用钙拮抗剂解除脑血管痉挛。
大动脉搏动出现、呼吸恢复、心音出现是复苏有效的指标。 一旦心肺复苏成功,应将病人送至监护病房,继续连续密切监测至少48—72小时,并对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发疾病给予适当处理。监测的内容包括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心电图、出人量、电解质、肾功能、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等。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的恐惧,更好地配合治疗。
结论 心跳骤停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病症,抢救有效时间只有4—6min,医护人员及时积极的抢救,可使半数以上心跳骤停的患者成功获得心肺复苏。应强调有关抢救队伍的建立和培训,平时加强锻炼,以提高急救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玉 现代临床急诊急救与危重病抢救规范化诊疗操作实务全书【M】.北京:金版电子出版社 2002
2.景炳文 急症急救学【M】.上海:上海科技普及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