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1-08-10  浏览次数:501次

      作者:虞慎也,姜大春,尹,刚,石国芹,秦钰萍  作者单位:625000 四川 雅安,解放军37中心医院心肾内科(虞慎也、姜大春、尹 刚、石国芹、秦钰萍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体会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下肢静脉血栓(DVT)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50%~70%并发肺栓塞,其中20%~30%因未接受正确治疗而死亡。我科自2006年起,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0例,均采用患侧肢体的浅静脉建立静脉通道,并运用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间断包扎患者小腿处的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自2006年起,我科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共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 35~70岁,平均52. 5岁。均为左下肢发病,病史中有可能致病原因为:长期高原生活、长期卧床、吸烟、肾病综合征、骨折、静脉损伤为主。全组发病时间均大于72小时。

      1. 2 临床表现与诊断 全组患者均以左下肢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曲张为主诉入院。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表现和血管多普勒超声证实为血栓形成。分三型:(1)中央型:即髂-股静脉血栓形成;(2)周围型:包括股静脉血栓形成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3)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本组中央型 1例,周围型 16例,混合型2例。

      1. 3 治疗方法 患肢远端静脉穿刺,并应用留置针,0. 9%NS 48ml+肝素钠注射液 2ml,400~600u/h,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间断包扎于踝关节上10~20cm。连用 3~7天停用;监测APTT,控制在60~80s之间。另配合低分子右旋糖酐 500ml+丹参注射液 40~60ml。香豆素衍化物中,选用华法林,开始剂量为 10~15mg 口服 1/日,第二日为5mg,维持量为2. 5mg左右。严密监测INR,使INR控制在2. 0~3. 0之间。维持6月。

      1. 4 疗效评价 (1)痊愈:症状消失,与健侧肢体对比肢围小于1cm;彩色多普勒检查深静脉壁光滑、无血栓。(2)显效:症状明显缓解,与健侧肢体对比肢围小于2cm;彩色多普勒检查深静脉通畅,但壁不光滑,血管内径>70%。(3)有效:症状缓解,肢体略消肿,彩色多普勒检查深静脉有血栓残留,血管内径<70%。(4)无效:治疗前后比较,症状体征改善明显,彩色多普勒显示:深静脉阻塞无变化。

      1. 5 治疗结果 本组20例中,治愈5例,好转 14例,无效1例,总显效率 95%。无一例发生肺栓塞。

      2 讨 论

      2. 1 治疗机制 根据深静脉交通支生理解剖功能,加压包扎小腿后,药物从交通支进入深静脉,而深静脉的血流则由于交通静脉瓣膜的作用不能反流进入浅静脉。从而通过抗凝药物流经血栓部位,促进侧枝循环开放,维持患肢血流。

      2. 2 下肢深静脉是临床较常见的并发症,其可致残、致死,故应引起临床的重视。关于血栓形成原因,Virchow提出三大因素: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而下肢静脉静脉血栓因解剖结构原因,尤以左下肢好发。下肢DVT的诊断,可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小腿肿胀、水肿、静脉扩张。还有一些辅助检查:(1)下肢静脉造影:是目前公认诊断下肢静脉疾病的“金标准”。但此技术为有创性检查,且费用相对昂贵,在临床使用方面尚未能普及;(2)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其无创、重复性好,已被临床广泛使用。它可以观察血管结构变化,显示血栓栓塞的部位、范围和回声特征,现已成为临床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重要首选和主要的方法。据报道,国内外文献报道多功能彩超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的敏感度>93%,特异度100%,准确度>90%。 (3)间接性CT静脉造影术:经上肢静脉注入对比剂,通过循环到达下肢并显影。

      2. 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手术取栓72小时为宜,手术时间越早,血栓与静脉壁粘连、炎症反应程度减轻、静脉内膜破坏越轻、继发血栓形成越少,否则因血栓机化,广泛静脉内膜损伤,静脉与周围组织粘连等导致的手术失败及其他更严重的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未超过72小时,可给予溶栓治疗。常规使用尿激酶。尿激酶可直接激活纤维酶原,一部分进入血栓内部,使血栓内部溶解。一部分则激活循环中的纤维酶原,使血栓从表面溶解。一方面,尿激酶对富含水分的“凝胶状态”的纤维酶原亲和力较强。血栓机化后,水分流失带走了纤维蛋白酶原,从而使尿激酶疗效降低。董富山报道于下腔静脉置入临时或永久滤器,于腔内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性形成,取得良好效果。我院收治的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时限均已超过72小时,未采用手术取栓及溶栓治疗。而是患肢静脉使用抗凝药物,后换口服香豆素衍化物。20例患者中均取得了理想效果。缺点为未能使用下腔静脉滤器,以防止致命性肺栓塞。

    ↑上一篇:自体窦房结组织移植治疗心脏传导阻滞的研究
    ↓下一篇:N末端B型钠尿肽原检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