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所致急性脑出血时积极降压对减缓血肿增大的意义
发表时间:2011-08-16 浏览次数:437次
作者:叶斌,熊萍 作者单位: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江西 景德镇
【关键词】 高血压 急性脑出血 降压 血肿
我们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在其它治疗措施无明显差异情况下,极积降压对高血压所致急性脑出血时减缓血肿增大的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60~65岁,平均63.5岁,为我院神经内科2005~2007年接诊的高血压所致急性脑出血6h以内患者,经头颅CT确定颅内血肿部位分布:基底节区两组各35例,丘脑两组各10例。血肿量分布:基底节区为20~35ml,丘脑为10~15ml。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两组病例均有高血压病史,无以往脑出血史及脑梗死、冠心病、糖尿病史,两组分别含合并轻中度高血脂10~12例。入院时收缩压180~230mmHg(1mmHg=0.1333kPa)。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体重、入院时发病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给予保持安静,吸氧,改善脑缺氧,甘露醇与速尿交替使用降低颅内压,清除自由基。适当使用止血芳酸、安络血、立止血。积极防止和治疗应激性溃疡和炎症等并发症。头部放冰帽,颈动脉处放冰袋,以降低脑细胞的代谢。保持营养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其中实验组接受积极降压使收缩压在135~145mmHg之间,而对照组接受美国心脏协会治疗指导建议将收缩压降至180mmHg以下时不继续以药物加强降压效果。
1.3 评判标准
24h后,以田氏计算法计算出各组脑出血治疗前CT下出血量总和及治疗后24hCT下出血量总和,以计算出各组患者增大血肿体积,并除以原出血量总和得出各组患者增大血肿百分值进行比较,得出结果。
2 结 果
对照组:经重复计算显示治疗24h后新增出血量占原出血量37.1%。实验组:经重复计算显示治疗24h后新增出血量占原出血量13.9%。两组结果比较,实验组24h后血肿增大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在随后的90d内统计显示,实验组因最终脑疝形成死亡2例,而对照组最终脑疝形成死亡6例,最后致残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
3 讨 论
高血压引起脑出血的机制仍是一个还在争议的课题。出血可能是小动脉、毛细血管或静脉破裂造成的结果。以往一直以为,突然降低血压能够导致血肿周围区域脑组织缺血更为加重,因此我国脑血管防治指南规定:血压≥200/110mmHg时,在降颅压的同时可慎重平稳降血压治疗,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发病前的水平或180/105mmHg左右;收缩压在(170~200)mmHg或舒张压在(100~110)mmHg时,暂时不必使用降血压药物,先脱水降颅压,并密切观察血压情况,必要时再用降血压药物。血压降低幅度不宜过大,否则可能造成脑的低灌注。收缩压<165mmHg或舒张压<95mmHg者,不需要降血压治疗。血压过低者还应当升压治疗,以保持脑灌注压。但是脑出血急性期的血压降到什么程度为目标,至今仍无令人信服的确切定论。本组资料表明,对于有明显血压增高的脑出血患者一般要常规使用降血压药物治疗。对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收缩压保持在140mmHg以下可以防止血肿扩大,同时还要超过90mmHg以保持适当的脑灌注。要确定血压控制的目标以及达到设定目标的最好方法,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的临床试验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