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内科学其他学科》

    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

    发表时间:2011-08-11  浏览次数:772次

      作者:王玉华,盖生久  作者单位:辽宁大连瓦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关键词】 尿液,分析前,质量控制

      尿液常规检验是临床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具有操作简便,对患者无损伤,报告迅速等优点,能及时反映出泌尿系统及其他系统的相关疾病。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因检验标本量大,中间环节多,经手人员复杂,成为质量控制最薄弱的环节。有文献报道,临床反馈不满意的检验结果中,有80%的报告最终可溯源到标本质量不符合要求[1]。为加强尿液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进而加强全程质量控制,笔者对本院2009年1~3月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

      资料与方法

      标本来源:2009年1~3月期间尿常规检验的所有标本。

      方法:分别统计住院、门诊及体检患者尿常规检验标本数量及不合格率,分析产生原因。

      结 果

      不合格标本来源:本院2009年1~3月共接受尿常规检验标本11 303例,不合格标本68例(0.60%),其中住院患者5479例,不合格标本59例(1.08%),门诊患者5824例,不合格标本9例(0.15%)。

      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及分布。

      结论:不合格标本主要来自住院患者(86.76%),最常见的原因为标本量少(60.29%),其次为标识错误(13.24%)、申请单填写不详等,这些情况都可以通过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来杜绝和避免其发生。

      讨 论

      质量是检验科之本,不能保证检验工作的高质量,就发不出准确的检验报告,检验科就没有立足之本。国际标准化组织在2003年3月正式颁布《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既ISO/ICE15189),文件的核心就是加强实验室的全面质量管理。文件指出分析前的程序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样品采集、运送及实验室内的传输,这些过程大部分是由检验科以外的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护理员、患者及其家属等完成的,检验科人员无法直接控制,存在管理上的空挡,而这个过程占整个检验过程所有时间的70%[2]。有学者曾统计[3],分析前误差占54%,其中医生开出的申请单不合格占15%,护士采集标本不合格占31%,采集或留取标本的时间不对占8%。

      检验申请:这项工作主要由临床医师完成。检验申请单应填写完整,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服药史、特殊的病理变化、与检验有关的既往病史等患者相关资料,所住科室、病房号、住院号,申请医师姓名、科室,申请检验的标本类型、检验目的,并粘贴该化验单产生的惟一条形码。

      患者准备:患者准备是尿液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关键,常被临床医护人员忽视,患者的用药及饮食均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文献报道[4],维生素C浓度>100mg/L时,GLU、BLD测定呈阴性反应。大量使用头孢霉素或庆大等药物时,白细胞可出现假阴性。选择尿蛋白检查的肾炎患者,多使用青霉素治疗,注入的青霉素90%以上通过尿液排泄,而这些青霉素可干扰尿蛋白的检查(干化学法出现假阴性、黄硫酸法出现假阳性)[1]。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可使尿蛋白检测出现弱阳性,大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可导致尿糖阳性。

      标本采集:标本的采集量、采集时间等都是控制的难点。检验申请单开出之后,临床医师和护士有责任和义务向患者提供有关自我准备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和配合,指导患者采集到合格的标本。

      标本运送:这个过称是现有制度最薄弱的环节,人员复杂,较难控制。应加强这方面的管理,缩短储存和运送时间(尿液留取后超过2小时送检可导致某些结果不准确),尽量指定专人及时送检。运送过程中,要避免标本污染和丢失,注意生物安全,防止差错事故及意外发生。

      实验室内尿液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检验科人员接到标本后,首先要核对标本与化验单的一致性,检查尿标本是否合格,接收合格标本。做好标本的预处理,防止污染和张冠李戴。检验人员要搞好仪器的日常维护,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转,严格操作规程,搞好室内、室间质量控制,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的措施:①加强沟通:a.加强检验科与医护人员的沟通:检验科应制定出标本采集、运送的注意事项,形成书面材料,下发到临床医护人员手中,积极解释宣传,取得医护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使其能够对患者进行宣传和告知。b.加强医患沟通:临床医师、护士、检验人员对患者有告知义务,标本采集前应将注意事项、采集方法、影响因素等,详细地向患者解释清楚,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提高检验标本的合格率和检验结果的可参考性。②加强管理:准确的检验结果应该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建立和健全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体系,建立送检标本的验收制度和验收程序,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应有退回或拒收的标准和程序。要定期分析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有关部门一起研究进一步落实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工作各项措施,使之落到实处。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工作应纳入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去,并定期分析、不断改进。

      总之,检验科要搞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离不开临床医师和护士的理解、帮助、支持和参与。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483-487.

      2 王桂东.实验室分析前质量控制与临床.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2):4541-4543.

      3 陈鸣放.加强分析前的质量控制.重庆医学,2005,34(11):1754-1755.

      4 王延伟.药物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与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8:47.

    ↑上一篇:慢性肾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的测定及其意义
    ↓下一篇: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围术期的护理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