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力衰竭患者674例的主要用药及临床特点
发表时间:2011-08-22 浏览次数:451次
作者:高山钟,周丽娟,张向阳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老年,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心力衰竭指南均把β受体阻滞剂和ACEI类等列为治疗心力衰竭的首选药物。但我国部分地区调查显示,住院期间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仍以利尿剂、硝酸酯类和洋地黄类为主,β受体阻滞剂和ACEI的使用虽逐步上升,但与心力衰竭指南要求仍有一定差距。本研究通过分析,了解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药物治疗现状及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在临床实践工作中的影响,为今后临床更安全、有效地应用药物预防和控制心力衰竭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第一诊断为心力衰竭,且年龄≥60岁。入选病例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①有基础心脏病;②症状和体征符合Framingham心力衰竭诊断标准;③至少有一项或以上心血管异常的客观指标;④同一患者同一年内住院一次以上,取最后一次病历。排除标准:①急性心肌梗死及急性心肌炎后1个月;②入院不足24 h出院或死亡;③其他严重疾病或状况,如HIV感染、恶性肿瘤、明显的肝肾原发性疾病等;④病史资料不完整。
1.2 方法
采用抄录病例的方法,记录以下指标:一般临床资料、基础心脏病因、诱发因素、伴随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药物治疗、死亡原因等。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674例,男性395例,女性279例,平均年龄(69.56±6.62)岁,男性平均年龄(70.33±7.02)岁,女性平均年龄(68.44±5.83)岁。心功能Ⅲ、Ⅳ级占住院病人的大多数(78.6%),以Ⅲ级最多(53.7%)。
2.2 病因
冠心病最多369例(54.7%),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者占33.3%;高血压性心脏病183例(27.2%);扩张性心肌病103例(15.3%);风湿性心脏病83例(12.3%);老年退行性瓣膜性心脏病27例(4%);其他16例(2.4%)。男性前3位为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女性前3位为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男性高于女性(P<0.000 1),风湿性心脏病女性高于男性(P<0.000 1)。心力衰竭多病因占69.7%,2种病因213例(31.6%)、3种病因168例(24.9%)、3种病因以上84例(12.5%)。2种病因中合并高血压最多,为69.5%;3种病因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最多,为39.9%;3种以上病因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COPD最多,为23.8%。
2.3 心力衰竭诱因
肺部感染198例(29.4%)、心律失常175例(26%)、缺血117例(17.4%)、不明原因70例(10.4%)、药物59例(8.8%)。心律失常中心房纤颤占41.7%、频发室早34.9%、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3.7%、其他9.7%。有时诱发因素不是单纯一种,两种及以上诱因并不少见。
2.4 死亡情况
心力衰竭患者死亡26例,住院死亡率为3.9%,死因依次为泵衰竭50%、猝死27%、恶性心律失常19%、其他4%。死亡患者平均年龄(72.64±7.37)岁,高于心力衰竭平均年龄(P<0.05)。心功能Ⅱ级占7.7%、Ⅲ级30.8%、Ⅳ级61.5%。
2.5 用药情况
ACEI/ARB使用占90.9%(其中ACEI67.4%,ARB23.6%)、硝酸酯类药物77.2%、螺内酯67.4%、β受体阻滞剂62.6%、利尿剂59.5%、洋地黄36.9%。3年间利尿剂、硝酸酯、洋地黄类药物使用逐年减少,而随着心功能分级增高,使用逐渐增多。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功能Ⅳ级患者中使用显著减少。老年心力衰竭住院病例主要用药与3个年段及心功能分级的关系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力衰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比例为1.42,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近〔1,2〕。肺部感染、心律失常仍为心力衰竭常见诱因〔3〕,两者占心力衰竭诱因的大多数,故积极预防及控制肺部感染和心律失常,是老年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环节。
美国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4〕。上海2000年调查心力衰竭病因前3位为: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1〕。本研究心力衰竭病因前3位的是: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本研究心力衰竭以多病因为主,占69.7%。多病因间存在的作用大小可类似这几种病因分作用的相加,但其大小常高于这几种病因分别作用的相加〔5〕。老年多病因心力衰竭特点为:①多种疾病共存,相互协同导致心力衰竭;②心脏老化与诸多疾病共存;③老年发病率高,病情不稳定、反复发作;④对治疗依从性差等〔6〕。
本研究心力衰竭患者死因与我国2000年调查心力衰竭住院死因接近,住院死亡率较我国2000年调查的心力衰竭住院死亡率(6.2%)减少〔7〕,与心力衰竭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关。
近年大规模临床试验奠定了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基础地位〔8〕。本研究主要用药为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和螺内酯。传统利尿剂、硝酸酯及洋地黄使用逐年减少,但随心功能分级增高,使用增加。考虑心功能Ⅲ、Ⅳ级患者症状较明显,传统药物可迅速改善症状,并为长期综合治疗创造条件。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功能Ⅳ级使用减少,可能与患者病情尚不稳定或仍液体潴留等难以耐受β受体阻断剂有关。本研究ACEI/ARB使用较蒋涛2005年调查(ACEI/ARB 62.4%)有一定增加,而β受体阻滞剂与该地区(β受体阻滞剂62.6%)相近〔9〕,与心力衰竭指南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心力衰竭调查协作组.上海市1980、1990、2000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及治疗状况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247.
2 Nobuyuki Shiba,Hiroaki Shimokawa.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Japan:implications of the CHART studies〔J〕.Vasc Health Risk Manag,2008;February;4(1):10313.
3 王路宏,刘 杰,苗懿德,等.老年人多病因心力衰竭542例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08;2(5):52933.
4 Tsao L,Gibson CM.Heart failure:an epidemic of the 21st century〔J〕. Crit Pathw Cardiol,2004;3(4):194204.
5 王士雯,吴海云.老年人多病因心力衰竭:多种病因和合并疾病在老年人心力衰竭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7;6(6):3736.
6 王士雯.开展老年多病因心力衰竭的临床和基础研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6;5(4):2445.
7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国部分地区1980、1990、2000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8:4504.
8 徐继杰,刘 斌,方 卓,等.从慢性心力衰竭学说的发展认识和掌握其现代药物治疗观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2):2857.
9 蒋 涛,李德才,刘思泰,等.2038例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药物治疗动态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