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性心肌梗死5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26 浏览次数:466次
作者:刘福亮 作者单位:临沂市河东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 临沂
【关键词】 无痛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预后
胸骨后剧烈持续性疼痛或心前区压榨性窒息样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特征性改变。但有相当一部分AMI患者从起病,甚至整个病程中都无胸疼发生,甚至无任何症状,称无痛性心肌梗死(painless myocardial infarction,PMI)。溶栓疗法是AMI早期心肌再灌注的主要措施之一,尽早溶栓至关重要。在AMI发病后2~6h内,溶栓治疗每提前1h,死亡率降低1%[1],患者缺乏典型胸疼,是造成就诊延迟、丧失最佳治疗时间的一个主要原因。本组资料将PMI与伴有胸痛的急性心肌梗死(chest painfal myocardial infarction,CPMI)进行比较,旨在探讨PMI患者的临床特征,减少漏误诊,有效治疗,改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01~2007—12我院住院符合AMI诊断标准[2]的AMI患者116例,根据有无胸痛分为胸痛(CPMI组)和无胸痛组(PMI组)。PMI组52例,其中男25例,女27例,年龄46~81岁,平均(63.4±7.2)岁,60岁以上33例(63.5%),2型糖尿病病史25例(48.1%);CPMI组64例,其中男39例,女15例,年龄38~76岁,平均(54.6±3.5)岁,60岁以上25例(39.1%),2型糖尿病病史21例(32.8%)。52例PMI患者中突发胸闷、憋气13例,呼吸困难11例,以胃肠道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为主要表现9例,以室性心律失常为首发症状5例(其中2例伴左束支传导阻滞),低血压休克4例,心脑综合征3例,异位痛(牙痛、颈部痛、上颌痛)2例,完全无症状5例。
1.2 方法
1.2.1 溶栓治疗
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参考方案”[3],PMI组5例、CPMI组46例行溶栓治疗。具体用药为:尿激酶(UK)溶栓治疗40例,UK150万单位于30min静脉滴注,溶栓后6h测定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待恢复到对照时间2倍以内(约70s),开始予肝素皮下注射,每日2次,共5~7d。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11例,rt-PA50mg(8mg静脉注射,42mg于90min静脉滴注),用rt-PA前先静脉注射肝素5000单位冲击量,继之肝素700~1000单位/h持续静脉滴注48h,再改为7500单位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3~5d。2组溶栓前阿司匹林300mg嚼服,之后100mg口服,每日1次。常规治疗包括吸氧、镇痛、硝酸酯类药物静脉滴注、β受体阻滞剂及应用ACEI等。
1.2.2 观察测评
溶栓开始后,连续进行24h心电图、血压、呼吸监测,严密观察患者胸痛缓解情况、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再灌注心律失常、CK-MB峰值提前时间等。根据临床评价冠状动脉再通的标准[3],判断2h再通率,5周病死率,分别计算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应用非配对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无灌注
PMI组3例,CPMI组9例。ST段于监测的24h内持续抬高,但有持续下降趋势,其最高值(监测第1小时)与最低值(监测第24小时)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室性心律失常于监测的24h内散在发生,其最高值(监测第2小时)与最低值(监测第20小时)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2.2 两组溶栓成功比较
PMI组5例中成功2例(40.0%),CPMI组46例中成功37例(80.4%)。ST段于深栓开始前抬高显著,再灌注第1小时明显下降,再灌注第2小时 ST段迅速下降且幅度>50%,与再灌注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至不规则灌注4h开始趋向稳定至较低水平。室性心律失常再灌注前平均为阵次,再灌注第1小时最多为阵次,与再灌注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6h后明显减少为阵次。血清CK-MB峰值提前至(10.5±2.6)h。
2.3 两组临床情况比较
PMI组与CPMI组比较,静脉溶栓例数、IRA再通率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住院并发症、5周病死率,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注:与CPMI组比较,P<0.01,P<0.01。
3 讨论
3.1 PMI患者就诊时间延迟,静脉内溶栓率低,预后差
溶栓疗法的目的是使梗死相关血管早期(30~90min)、完全(血流达TIMI3级)及持续开放;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使住院患者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室间隔破裂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出院后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1]。此疗法使AMI的30d病死率由25%~30%降低为7%~8%;溶栓最佳时间是发病后2~6h,12h内疗效肯定,缺乏典型胸痛是致患者就诊时间延迟;丧失最佳治疗时间的一个主要原因。本组52例PMI患者中仅有5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溶栓成功2例(40.0%),而CPMI组64例中有4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是PMI组的9倍多,溶栓成功37例(80.4%),PMI组并发症(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发生率、住院5周病死率均较CPMI组高(P<0.01),提示PMI组较CPMI组预后差。因此,应对冠心病高危人群及冠心病患者普及AMI有关知识,尽量缩短就诊时间,及早诊治。
3.2 PMI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PMI患者以高龄、女性及有糖尿病、心功能不全、脑卒中史为多,与国外报道的PMI患者临床特征基本一致[4]。本组资料中PMI占心肌梗死患者的44.8%且60岁以上,占63.5%,这与老年人同时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致临床表现不典型有关。如PMI并发脑梗死、神经系统与心肌梗死症状可同时或在短期内先后出现,称为“心脑卒中”,因脑供血不足致意识障碍、感觉迟钝而掩盖心肌梗死症状。故凡是老年人特别是已确诊为冠心病者,发生心肌梗死常以心功能不全、消化道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脑部症状、心律失常等为首发症状,也可完全无症状[5],本组5例(9.62%),值得患者及家属、首诊医师的高度警惕。本组资料提示PMI组女性患者明显多于CPMI组,绝经期女性AMI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多,发病率较男性增高,国内外资料均已证实[6]。本组资料提示,PMI组患者有糖尿病史占48.1%,明显高于CPMI组。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肌梗死时多为PMI,其原因认为是糖尿病可发生自主神经疾患,侵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引起传入神经病变,心脏痛觉减低,导致其发生心肌梗死时心前区疼痛减低之故[7]。美国心脏协会称“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故糖尿病患者应高度警惕PMI。有时心电图可缺乏典型改变,如合并左束支阻滞、预激综合征等心律失常,可影响心电图的分析。当原有AMI的相对应部位发生新的梗死时,可使原梗死图形消失等,故临床医生应熟悉心电图的特殊变化,以减少漏诊。
综上所述,由于发生PMI时临床症状常不典型,甚至无症状,易漏诊或误诊,故对具有糖尿病史、心功能不全史、脑卒中史来院就诊的高龄女性应高度警惕是否为心肌梗死,及时进行全导心电图、血清心肌酶及肌钙蛋白检测,及早诊断,有效救治,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胡大一主编.心脏病学实践2002规范化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120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3]中华心血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9,24,328329
[4]Ganto JG,Shlipak MG,Rogers WJ,et al.Prevalenc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and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esenting without chest pain[J].JAMA,2000,283(24):32233229
[5]李先维.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首发症状与误诊分析[J].临床荟萃,2000,17(1):53
[6]严章林.无痛性心肌梗死[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3,30(5):276279
[7]李清明.2型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J].中国医刊,2001,36(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