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梗死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观察
发表时间:2011-09-09 浏览次数:483次
作者:徐祝勤 作者单位:安徽省凤阳县第一人民医院 内科,233100
【关键词】 高血压; 脑梗塞; 血压监测; 血压昼夜节律
随着有关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不断深入,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出现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的患者中,此种现象更值得关注。本文观察了我院原发性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入院24 h及住院第7个24 h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3年2月~2007年4月,按住院时间先后,并在入院后及时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同时,住院时间较长,血压监测资料完整的病例共137例,其中,男性80例,年龄42~82岁,平均68.6岁;女性57例,年龄51~87岁,平均68.8岁,均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肌病,房颤和糖尿病患者。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为本院内科住院患者,要求病房安静,由医护人员或心血监护、定时测量记录患者的上肢血压,参照24 h动态血压的昼夜时段划分:清晨6时到晚10时为昼间血压,夜晚10时到次晨6时为夜间血压,同一病例分别观察入院24 h和住院第7个24 h的血压监测结果和血压昼夜节律变化,血压昼夜节律=(昼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昼间平均血压×100%,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为<10%或>-10%[1]。
2 结果
入院24 h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为106例,占77.4%,男性62例,占77.5%,女性44例,占77.2%;血压昼夜节律存在者为31例,占22.6%,男性18例,占22.5%,女性13例,占22.8%。住院第7个24 h血压监测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有113例,占82.5%,男性64例,占80%,女性49例,占85.9%,血压昼夜节律存在者有24例,占17.5%,男性16例,占20%,女性8例,占14%。入院24 h及入院第7个24 h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与血压节律存在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同一组内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入院24 h与入院第7个24 h血压节律消失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高血压脑梗死患者中存在着明显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现象。男性与女性无性别差异,且随着病情稳定和恢复,此种现象依然存在。
3 讨论
高血压早期仅表现为心排出量增加和全身小动脉张力的增加。随着高血压持续和进展即可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表现为小动脉玻璃样变,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等血管重构现象。持续的外周血管阻力升高,使左心室肥厚扩大,还引起周围大血管顺应性降低。并可使得部分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有报道,血浆内皮素升高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有关。在高血压时存在着靶器官损害—内皮素释放增多—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而在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人群中,其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更加严重[2]。在冠心病患者中,其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现象也明显增高。有研究表明,在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患者中,其左心室肥厚、心衰的发病率均有明显增加[3]。本组资料中,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现象也明显增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血压出现暂时性升高,以增加脑组织血流灌注,从而限制缺血损伤。因此,在脑梗死的早期,降压治疗应慎重。目前认为只有血压SBP≥220 mm Hg或DBP≥120 mm Hg时,才给予适当的降压治疗。相反,过度的降压治疗会使脑灌注进一步减少,从而扩大梗死范围而加重病情。随着脑水肿由极期到1周左右的逐渐消退,精神内分泌紧张、心理应激的逐渐降低,其血压也逐渐降低并恢复其基础形态。本组资料中的普遍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现象不仅是急性卒中后血管调节机制失衡,也是促发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有研究表明,合理应用降压药并改善其昼夜节律,可逆转左心室肥厚[4]。
另外,脑卒中和心脏性猝死发病也呈现昼夜节律变化,其发病高峰均在6 h到12 h之间。因此,理想降压应有24 h内平稳降压功能,有高T/P比值,体现整体的降压能力和有效控制清晨血压,这对脑卒中患者更为重要[5]。高血压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又是脑卒中预防中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降低血压可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病和死亡。
通过本组资料观察,我们体会到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中,不仅应该降低升高的血压。而且也应该尽可能恢复紊乱的昼夜节律,才能延缓其动脉硬化的进展。由于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适应机体活动及保护心脏、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因而恢复血压昼夜节律能更有效地减少或避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罗雪琚.高血压病的监测与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2.
[2]戚本玲,张银环,管思明,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靶器官损害的临床研究[J].临床心血管杂志,2002,18(5):207208.
[3]张桂珍,贺 峰,黄久延.冠心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J].临床心血管杂志,2002,18(11):584.
[4]马燕呢,朱启明,徐 李.比索洛尔对高血压左室肥厚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杂志,2002,18(6):266268.
[5]刘 峰.高血压与脑卒中[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12(6):926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