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缬沙坦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1-09-14  浏览次数:420次

      作者:袁强,周锋,蒋静,陈志云  作者单位:浙江省富阳市人民医院内科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阵发性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主张尽可能复律,但是复律后极易复发,有报道半年内维持窦性心律仅50%左右,故维持复律后的窦性心律显得尤为重要。作者旨在观察口服胺碘酮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一缬沙坦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成功复律后维护窦性心律的疗效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本院住院的5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并成功复律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年龄60岁以下;阵发性心房颤动均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持续时间少于48h;无风湿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男29例,女23例;平均年龄(43.8±11.6)岁。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6例,两组间年龄、性别、易患因素等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未使用除胺碘酮以外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口服胺碘酮200mg 3次/d,5d后减量为200mg 2次/d,再5d后减量为200mg 1次/d,口服维持。治疗组在口服胺碘酮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mg 3次/d,疗程6个月。

      1.3 观察项目 52例患者均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时间为服药后1、2、4、6个月。此外,如出现不适,随时来院复查,观察心房颤动复发以及因副作用需要停药的情况。随访时间6个月,所有患者均复查甲状腺功能、胸片、24h心电图。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52例中2例患者中途退出实验观察,其中治疗组1例为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对照组1例为Q—T间期延长超过0.5s。两组各25例完成疗程。治疗组17例发生频发房性早搏(AP),10例发生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PAT),4例发生心房颤动(AF)。对照组19例发生频发房性早搏(PA),17例发生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PAT),11例发生心房颤动(AF)。结果显示治疗组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也较对照组减少(P<0.05)。

      3 讨论

      特发性房颤是指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房颤,临床上多表现为阵发性房颤,但也有演变为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的可能,而此类患者若能复律并长期维持窦性心律是最理想的治疗结果。维持窦性心律益处有消除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血栓栓塞性事件和消除或减轻心房电重构[1]。对新近发生的房颤用药物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可达70%以上,是目前房颤的主要复律方法。但缺点是复发率高。Hideko等[2]在犬实验中证实,坎地沙坦和卡托普利能够抑制心房快速起搏导致的心房有效不应期的缩短,因而达到预防心房肌电重构和组织学重构的目的。动物和人体研究均证实较长时间的房颤发作可导致心房肌的电重构,电重构本身反过来可能 使房颤的稳定性增加,使阵发性房颤易于转变成慢性房颤,并使房颤对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电击复律的效能降低[3]。房颤的持续和由阵发性向慢性转化过程的病理基础之一,被认为与心房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以及血管紧张素依赖性的心房肌细胞内,钙负荷过重和心房肌的纤维化密切相关。心房纤维化,能导致心房内传导延缓,增加心房内电活动的非均质性 ,促使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同时房颤时心房肌凋亡增加,心房肌凋亡和心房间质纤维化共同导致心房扩大,并形成恶性循环,促进房颤的进展。而目前认为ARB可降低房颤发生及复发的作用机制为:(1)改善心房的电重构:最新研究发现,AngⅡ介导的细胞内Ca2+超负荷可能是房颤电重构的重要机制[4]。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通过抑制AngⅡ而间接地抑制L型Ca2+通道和蛋白酶C途径,减少细胞外Ca2+进入细胞内和减少肌浆网释放Ca2+,防止细胞内Ca2+超负荷,避免或减轻了心房电重构。(2)改善心房的结构重构:AngⅡ与心肌纤维化密切相关,其机制如下:(1)AngⅡ通过成纤维细胞的增生,诱导其I、Ⅲ型胶原mRNA表达及I、Ⅲ型胶原合成、分泌增加。(2)AngⅡ能明显降低胶原酶的活性,使其对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代谢的影响更加明显。(3)在成纤维细胞,AngⅡ作用于其膜上的AT1引起的胞内信号传导过程中ERK道路的激活引起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累积。此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除能阻断RAS最终生物活性物质AngⅡ作用外,还能直接作用于病变细胞,如病变的心肌细胞,通过改变其基因信息表达起作用,从而降低细胞内胶原蛋白浓度及心肌纤维化[5]。避免或减轻了心房结构重构的形成,减少和预防了房颤的发生。

      作者使用选择性ARB缬沙坦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的患者,经6个月随访,治疗组房颤的发生率为16%,对照组4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说明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在维持窦心律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胺碘酮。由于本资料例数较少,能否将缬沙坦作为心房颤动患者的常规治疗药物,尚需要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

      【参考文献】

      1 Prystowsky EN.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herapeutic options and clinical decisions. Am J Cardiol, 2000, 85: 3~11.

      2 Hideko N,Koic kiro K, Hidenori U, et al. Angiotensin Ⅱ antagonist preceptor subtypes during atrial fibrillation. Circulation, 2000, 101: 2678~2681.

      3 Tieleman RG, Gelder ICV, Crijns HJGM, et al. Early recurrence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electrieal cardioversion ; a result of fibrillation- reduced electrical remodeling of atria ? J Am Coll Cardil, 1998,31:167~173.

      4 Touyz RM, Sventek P, Larviere R,et al. Cytosolic calcium changes induced by angiotensin Ⅱ in necnatal rat atrial and ventricular cardiomyocytes are mediated via angiotensin Ⅱ subtype 1 receptors. Hypertension, 1996,27:1090.

      5 Dahlof B.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and angiotensin Ⅱantagonist. AJ H,2001,14:174.

    ↑上一篇:胎儿先天性心血管异常的产前诊断
    ↓下一篇:血清肌钙蛋白I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探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