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9-15 浏览次数:454次
作者:卫文喜 作者单位:稷山县人民医院,山西 稷山 043200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病因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53例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阵发性房颤13例(24.52%),持续性房颤40例(75.47%);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20例(37.74%),冠心病14例(26.42%),风湿性心脏病6例(11.32%)。51例患者依据ACC/AHA/ESC 2006年的最新房颤指南进行抗凝治疗。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7.54%(4例),较我院以前血栓栓塞发生率低,其中瓣膜性房颤与非瓣膜性房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受华法林治疗20例(37.74%),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增高。结论:规范的抗凝治疗能减少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临床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ause and the anticoagulant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F). Methods Selecting 53 patients with AF from 2007.1 to 2008.1 and retrospectively analyzing their clinical data. Results The hypertension was the most common etiological factor (20 cases,37.74%),coronary disease(14 cases,26.42%),rheumatic heart disease (6 cases,11.32%). 51 patients accepted anticoagulant therapy according ACC/AHA/ESC 2006 Guidelines for the man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The thromboembolism occurred in 4 patients (15.02%),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20 patients (37.74%) were treated with warfarin,there is no hemorrhage. Conclusion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anticoagulant therapy can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thromboembolism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Key words: Atrial fibrillation;Anticoagulant therapy;Clinical analysis
心房颤动(房颤,AF) 是目前临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房颤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不但是因为其发病率高,更主要危害是血栓栓塞,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患者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1]。本文通过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53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目前房颤住院患者病因及抗凝治疗的现状,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房颤患者共53例,其中男34例,女19例;年龄29岁~82岁,平均年龄(58.59±11.24)岁。
1.2 房颤的分型 阵发性房颤:房颤的发作持续时间<7 d,能自行恢复窦性心律。持续性房颤:房颤的发作持续时间≥7 d。非瓣膜性房颤:符合房颤的诊断标准,经临床和超声心动图排除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和非风湿性瓣膜病。
1.3 方法 抗凝治疗方法:通过了解患者房颤发生的情况、合并症、辅助检查以及用药情况等,根据ACC/AHA/ESC 2006年的最新房颤指南[2]依据房颤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抗凝。房颤发生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既往血栓栓塞病史 (包括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其他部位的栓塞病史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中度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在75岁以上、高血压、心力衰竭、左室收缩功能受损 (EF≤35%或 FS≤25%)或糖尿病患者;未证实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5岁~74岁、女性、冠心病。指南推荐有任何 1种高危因素和 ≥2种中危因素的患者可选择调整剂量的华法林抗凝治疗 ( INR 2~3);1个中危因素或 ≥1种未证实的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可以选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治疗。对于 7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指南建议适当降低抗凝强度,INR1.6~2.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 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发病特点 阵发性房颤13例(24.52%),持续性房颤40例(75.47%)。在53例房颤中,瓣膜性房颤7例(13.21%),其中风湿性心脏病6例(11.32%),非风湿性瓣膜病1例(1.89 %);非瓣膜性房颤46例(86.79%),其中,高血压20例(37.74%),冠心病14例(26.42 %),糖尿病3例(5.60%),心肌病2例(3.73%),甲状腺功能亢进2例(3.73%),其余占5例(9.43%)。
2.2 血栓栓塞情况 共有4例(7.54%)发生血栓栓塞的并发症,其中,缺血性脑卒中3例(5.60%),下肢动脉栓塞1例(1.89%)。在这些患者中,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2例(3.73%),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2例(3.73%),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危患者1例(22.00%),中危患者3例(78.00%)。
2.3 抗凝治疗情况 在53例患者中有51 例(96.23%)进行了抗凝治疗,其中接受华法林治疗15例(28.30%),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5例(9.43%),接受阿司匹林治疗31例(58.49%)。阿司匹林剂量为100 mg/d~150 mg/d。在这些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中出院时INR控制在2.0~3.0,其中>75岁的老年患者INR控制在1.6~2.5。
2.4 抗凝治疗后的出血情况 53例房颤中,华法林参与治疗共20例(37.74%)。抗凝治疗后出血均发生在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中,共2例(3.73%),1例为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者。其中,牙龈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53例房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高血压和冠心病为心房颤动的主要病因,风心病也占据主要地位。另外,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房颤的发生率较其他报道较高,这可能与地区环境、饮食习惯有关。因此,有效地降低血压,积极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改善心肌供血同时积极治疗风湿热,降低风心病的发病率是防治房颤的关键。当然,对本地区而言,防治甲亢也不容忽视。
房颤的出现增加了血栓栓塞的危险,有研究显示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比没有房颤的高6倍,中国房颤住院病例多中心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房颤的脑卒中患病率达24.8%,且有明显随年龄增加趋势[3]。本组资料与中国房颤住院病例多中心对照研究结果相似。非瓣膜性房颤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与瓣膜性房颤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由于房颤易引起的血栓栓塞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均高。因此,预防性抗凝治疗越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国外已有很多有关非瓣膜性房颤应用华法林及阿司匹林抗凝治疗的大型临床试验,多数认为华法林抗凝效果良好且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我院由于2004年之前尚不能进行INR监测,房颤患者大多使用阿司匹林治疗,以致血栓栓塞的发生率较高。随着2004年开始INR的监测和华法林治疗以及医生对房颤的治疗和并发症了解加深,我院治疗房颤的并发症逐年减少。从本研究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血栓栓塞的发生率较往年大幅度降低。
本组资料通过分析我院房颤发病的情况提示房颤发生血栓塞的危险程度和危险因素与国外报道相似。但有报道[4]认为目前我国的房颤抗凝治疗的强度却远远滞后,且抗凝强度尚无统一定论。根据既往对抗凝药物应用的临床工作经验以及近期相关研究初步结果,认为在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时监测INR的变化,使INR控制在2.0~3.0之间是安全的,出血的发生率不会增加。总之,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是安全的, 临床医生应重视对具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澍.心房颤动的现代观点[J].中国循环杂志,2005,(1):385.
[2] Fuster V,Rydén LE,Cannom DS, et al.ACC/AHA/ESC 2006 Guidelines for the man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executive summay[J].Circulation,2006,114:700752.
[3] 胡大一,孙艺红,周自强,等.中国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157160.
[4] 刘岁丰,蹇在金.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5:910912.